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笔者2016年4月至6月在农业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实习期间翻译的材料,是对自己翻译实践的反思和总结。笔者运用李长栓老师的"理解、表达、取舍"框架分析翻译实习中的案例,探讨在"理解"、"表达"和"取舍"这三个阶段中应如何用理论指导实践,并剖析新老译员的差距,提出改进意见。除此之外,本文也为以后在农业部实习的同学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基础知识。"理解、表达、取舍"框架来自李长栓和施晓菁老师合著的《汉英翻译:案例讲评》一书,主要包括三个翻译阶段译员使用的工具和具体指导原则。在"理解"部分,译员可以运用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内部工具与外部工具来帮助理解原文;在"表达"阶段,译员遵循Style:Lessons in Clarity and Grace—书中的表达规则,输出简明英语,提高表达的质量;同时,译员在表达过程中要进行取舍,根据翻译目的、中文信息结构、活动大背景等灵活变通,但也不能舍近求远或是随便调整译文结构。笔者实习期间翻译的不足之处多是因为没有遵循"理解、表达、取舍"框架,造成理解不充分,表达不符合简明英语要求或是没有灵活变通等问题。通过比较审校修订稿和笔者一稿,本文指出了笔者的不足之处,提供改进方法。最后,笔者总结了此次实习的其他收获和不足之处,提出对未来的展望,同时为以后实习的同学提供了常用文体格式和固定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