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植物群落构建对入湖河流污染物的净化效应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zhengz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流是连接湖泊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通道,也是进行物质交换和营养循环的主要通道之一。入湖河流作为湖泊流域的廊道,其污染状况直接关系到湖泊健康状态。水生植物对河流的净化处理不仅可以净化水质,还可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近年来已成为生态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小柘皋河是巢湖东半湖入湖污染河流之一,是巢湖华能电厂高氮、高磷尾水的出水口。同时受到流域农村生活污水和农田退水形成的农业面源污染,小柘皋河水质呈现了严重的富营养化,水质指标达到劣V类。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分阶段的对小柘皋河实施水生植物群落构建,建立生态河道示范上程区,改变水生植物群落结构,同时逐月对小柘皋河水质和浮游动物进行周年监测。通过水生植物群落构建,结合水质和浮游动物的检测,定性、定量分析评价水生植物群落构建对入湖河流水体净化作用贡献的大小,综合讨论对入湖河流净化效应,为长江中下游类似河流的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和资料。1.经过多次对小柘皋河流域进行植被调查和采集标本,共采集记录维管植物41科88属102种,其中水生植物25种,隶属于20属16科。挺水植物6科7属9种,浮水植物3科4属4种,漂浮植物3科3属3种,沉水植物5科6属9种,分别占水生植物的36.00%、16.00%、12.00%、36.00%,占植物物种总数的8.82%、3.92%、2.94%、8.82%,并筛选出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茭草(Zizania latifolia)、香蒲(Typha orientalis)、菱角(Trapa natans)、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和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6个工具物种。利用已筛选的工具物种在小柘皋河道内进行水生植物群落构建试验工程,改善小柘皋河河道内水生植物的结构。恢复后水生植被面积达到58865m2,占整个河道面积的79.01%,并形成了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三大群落的河段。2.小柘皋河的下游(电厂出水口)的水质为劣V类,经过水生植物植物构建形成的生态系统及根区微生物协同作用,提高了对入湖河流水体的净化能力。在河道水体流量一定的情况下,水体中污染物的净化效果为(1) CODCr, TN, NO3-N, TP和NH3-N周年平均去除率为23.61%,25.00%,26.37%,32.93%,33.55%。(1)水生植物对小柘皋河去除的周年污染染负荷为TN:7.46t、TP:0.31t、CODCr:88.35t、NH3-N:5.33t。(3)小柘皋河水体的健康程度是通过污染综合指数判断,进入巢湖的水质为Ⅳ类水,上升了一个等级,为巢湖污染治理作出贡献。3.水生植物群落构建后,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合理,生物多样性明显改善。经过对浮游动物周年监测知,共检测浮游动物75种,其中原生动物6种,轮虫50种,枝角类12种,桡足类7种。生物量和密度在时空变化上极显著相关。水平分布变化得出,生物量和密度在各个站点间差异性不显著(F5)58=0.576,P>0.05; F5,58=0.682, P>0.05)。从季节分布变化得出,生物量、密度季节间的差异性极显著(F3,20=5.659, F3,20=5.177, P<0.01)。由生物量和密度的检测结果,其水质为贫营养至中营养型。丰富度指数D的波动范围是0.27~1.43,生物多样性指数H’的波动范围是0.56~3.71,均匀度指数J的波动范围是0.28~1.11。从D值得知,整个河道为严重污染状态,H’值得知小柘皋河为中度污染状态,J值得知小柘皋河为轻污染或无污染状态。从浮游动物生物量、密度、多样性的各个指数综合判断,小柘皋河水质为中度污染状态。
其他文献
蒸压加气混凝土以其质轻、保温、隔音、抗震、防火等特性成为新型墙体材料中的最重要的一种,且是目前建筑单一材料中满足节能标准65%要求的唯一产品。是一种主要由钙质材料和
提起中年级作文教学,老师们个个叫苦不迭。大部分学生对习作不知从何下手,让老师头疼不已,但中年级是习作教学的起步阶段,如果没有坚实的基础,就很难完成好以后的作文。如何让学生
一、构建和谐的感情机制,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动力体系情感对人的行为有巨大的调动作用,除了制度的规范管理外,非常重要的是情感驱动力春风送暖,拨云驱雾,雪中送炭,锦上添花,使师生感
经济全球化导致企业越来越多地参与全球化的分工与合作,技术创新也开始由单个公司的闭门造车转变为合作创新。企业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外部环境当中,外部网络为企业带来了不
<正>从20世纪初开始,西方现代文化打破了传统中国画固有的发展模式,使传统中国画转入现代形态的多元化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中国经济、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