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深部超低摩擦型冲击地压理论与试验研究

来源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51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开采深度增加,煤矿冲击地压呈现新特征,深部岩体更趋于破碎成为块系介质,在高地应力和开采扰动条件下,极易发生块系岩体超低摩擦效应,进而诱发冲击地压灾害,据此提出超低摩擦型冲击地压新概念。以块系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相结合方法,进行了深部块系岩体超低摩擦效应研究,建立了垂直冲击和上覆岩层压力共同作用下块体超低摩擦效应动力模型,给出了超低摩擦效应发生的位移和法向力判据,创新研发了双向扰动超低摩擦效应试验装置,提出将临界侧压比作为深部和浅部定量界定指标,给出煤岩超低摩擦效应诱发冲击地压强度大和频次高的侧压比范围,分析了超低摩擦型冲击地压能量释放动力响应特征,研究结论为煤矿深部冲击地压机理深入认识提供了重要科学参考。(1)提出超低摩擦型冲击地压新概念,建立了垂直冲击和上覆岩层压力共同作用下块体超低摩擦效应动力模型,给出了超低摩擦效应发生的位移和法向力判据。考虑深部岩体特性,建立垂直冲击和上覆岩层压力共同作用下块体超低摩擦效应动力模型,给出超低摩擦效应发生的位移和法向力判据,分析了垂直冲击能量、块体质量、结构面刚度、阻尼对块体加速度和法向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工作块体加速度振幅随垂直冲击能、结构面刚度的增加而增加,随块体质量、块体间阻尼增加而减小。超低摩擦效应发生在块体相互脱离阶段和弱挤压阶段,随块体间结构面刚度增大,块体法向力降幅呈二次函数关系增加,振动周期呈指数关系减小。块体质量越小,冲击频率越接近低频,法向力降幅越大,振动周期越小,越易发生超低摩擦型冲击地压。(2)分析了单向冲击扰动下块系岩体结构面超低摩擦效应发生规律,试验结果经与理论模型、数值模拟对比,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数值模拟的可行性,确定了超低摩擦效应发生的优势方向和关键结构面。考虑顶板断裂、工程爆破、机械振动等扰动影响,通过自主设计单向冲击扰动块系岩体超低摩擦效应试验,给出超低摩擦效应发生的优势方向和关键结构面,得到软弱结构面特性对超低摩擦型冲击地压影响规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块系岩体等级尺寸、岩性、煤岩组合、煤层倾角对超低摩擦型冲击地压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工作块体长度方向为发生超低摩擦效应优势方向,工作块体底部界面为发生超低摩擦效应关键结构面。块体间软弱结构面弹性模量越小、结构面厚度越薄、岩体尺寸越小,岩块弹性模量越小、冲击扰动强度越大、煤岩组合弹性模量相差越大,越易发生超低摩擦型冲击地压。煤层倾角对超低摩擦型冲击地压影响显著,当煤层倾角θ<45°时,煤层底部易发生超低摩擦型冲击地压;当煤层倾角θ≥45°时,煤层底部发生摩擦自锁现象,煤层顶部易发生由剪切力引起的超低摩擦型冲击地压。当煤层倾角θ60°时,垂直冲击扰动和水平冲击扰动均是超低摩擦型冲击地压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3)创新研发双向扰动超低摩擦效应试验装置,试验研究了双向扰动下块系岩体超低摩擦效应发生规律,发现超低摩擦型冲击地压发生存在临界应力状态。利用自主研制双向扰动超低摩擦效应加载试验装置,进行了120组完整岩块、96组破碎岩块和90组煤块超低摩擦效应试验,发现超低摩擦型冲击地压存在临界应力状态,围压、轴压、水平冲击均存在超低摩擦型冲击地压显著发生临界值;工作块体为破碎岩体和煤体时,其超低摩擦效应强度均大于均质和均一尺寸块体,表明非均质、非均一尺寸块体更易发生超低摩擦型冲击地压。破碎程度即块体尺寸对超低摩擦型冲击地压影响较块体岩性影响更为显著,这也解释了断层构造、褶皱等岩体破碎处更易发生冲击地压原因。超低摩擦效应发生存在等效应力显著影响范围,完整岩块等效应力显著影响范围为6MPa~10MPa,煤岩组合岩块等效应力显著影响范围为4MPa~5MPa,破碎岩块等效应力显著影响范围为6MPa~11MPa。(4)分析了侧压比对超低摩擦效应影响规律,提出将临界侧压比作为深部和浅部定量界定指标,给出了岩体和煤体超低摩擦型冲击地压强度大和频次高的侧压比范围。侧压比是水平应力与垂直应力的比值,反映了深部岩体所处应力状态,其值随深度增加而减小。以叠放在一起的完整岩块、破碎岩块和煤块为研究对象,以工作块体的水平位移幅值作为超低摩擦效应特征参数,依据试验结果,分析了侧压比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侧压比增加,水平位移幅值呈先递增后递减波动特征,表明岩体超低摩擦型冲击地压发生强度具有间歇性。侧压比对超低摩擦效应影响具有强弱影响区间效应,侧压比处于0.4~1.33之间,岩体超低摩擦效应强度变化剧烈,表现为强影响区间效应。水平位移幅值分布存在位移密集高值区与位移稀疏低值区,位移密集高值区对应深部开采水平,表现为位移变化非线性特征显著,位移稀疏低值区对应浅部开采水平,据此确定岩体超低摩擦型冲击地压强度大和频次高的侧压比范围为0.4~1.33。对于破碎岩块,侧压比为1时岩体超低摩擦型冲击地压强度最大。煤体超低摩擦型冲击地压强影响侧压比区间为0.5~0.8。提出将临界侧压比作为深部和浅部定量界定指标,岩体深部和浅部临界侧压比为1,煤体深部和浅部临界侧压比为0.8。小于临界侧压比,水平位移关系曲线表现为明显的非线性特征,大于临界侧压比,水平位移关系曲线表现为近似线性特征,认为非煤矿山当侧压比小于1时将进入深部开采,煤矿开采当侧压比小于0.8时将进入深部开采。(5)分析了超低摩擦型冲击地压能量释放动力响应特征,发现块系岩体动能具有集聚效应和短时峰值特性。提出了一种通过超低摩擦效应试验得到岩体动能变化特征,反演冲击地压发生震级的新方法。随轴压增加,即开采深度增加,发生超低摩擦型冲击地压的块体动能具有集聚效应,且动能主峰在块体受扰动后迅速出现,受扰动激励后动力响应时间明显缩短,极短时间内块体动能集聚达到最大值,即短时峰值特性。破碎程度和岩性是影响超低摩擦型冲击地压动能总量变化主控因素。试验表明,只有轴压增加至一定值时,即开采达到一定深度时,块体间超低摩擦效应才会诱发冲击地压,且同一采区只要发生一次冲击地压,就有再次发生的危险,表明超低摩擦型冲击地压发生具有间歇性。试验再现了冲击地压由前震到主震过程,发现超低摩擦型冲击地压能量释放时,煤岩动能具有由高频向低频转移特性,主频主要处于20Hz以内低频区,结果与实际现场冲击地压监测数据相符,验证了试验的可靠性。该论文有图105幅,表27个,变量50个,参考文献125篇。
其他文献
锚杆支护是煤矿巷道普遍采用的一种主动控制围岩稳定的支护技术,锚杆支护质量的现场监测对巷道稳定性分析、支护参数优化等非常重要。为了能够对巷道围岩进行开采过程中的持续监测,及时评估预测矿井灾害,论文针对鄂尔多斯煤田的浅埋深、基岩薄、采动对巷道稳定性影响大等特点,围绕浅埋薄基岩煤层回采巷道锚固支护技术及其应用展开研究。以大柳塔煤矿52302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针对大柳塔煤矿浅埋薄基岩煤层赋存的地质条件和开
神华神东公司经过多年实践,已经将一次综采采高由4.5m、5.3m、6.3m提高到了7m,取得了丰富经验,其一次采全高综采技术及装备上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神东矿区上湾煤矿四盘区1-2煤层平均厚度8.9m,且矿区其他一些煤矿大于8m巨厚煤层的储量十分丰富。为实现上湾煤矿目前综采年单产1400万t水平上的突破,对比各种采煤方法,认为进一步增大综采采高是较为有效的途径,同时也为神东矿区8m以上煤层的高产
针对煤矿竖井下硬岩全断面掘进机刀盘转速控制、刀盘推进速度控制、掘进机姿态调整与纠偏路径规划等技术难题,研究了掘进机液压系统的动力学特性,控制方法与姿态调整策略。通过对全断面掘进机的机械结构及掘进工作循环的分析,考虑到刀盘驱动液压系统与推进液压系统的功率密度的差异,设计了比例减压阀控制柱塞变量泵-定量马达的刀盘驱动闭式液压系统及比例调速阀控制柱塞变量泵-负载敏感多路阀的刀盘推进开式液压系统。液压系统
石圪台矿3-1煤二盘区回采区域上覆有综采采空区、房采区和实体煤,开采条件复杂。31201综采工作面在推过上覆采空区集中煤柱15.5m时,突然发生切顶,多台支架被压死,支架压力瞬间达到45MPa~80MPa,严重影响了矿井的安全生产。为了避免石圪台煤矿3-1煤二盘区开采时再次出现类似灾害事故,对该矿31201、31202-1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和动载矿压发生机理进行研究,提出合理的动载矿压控制技术措施
冲击地压是煤矿开采中遇到的严重动力灾害。巷道冲击地压目前占煤矿冲击事故总数的90%左右,且随着采深的增加巷道冲击地压的破坏程度愈加严重,巷道围岩在高地应力条件下受扰动或叠加冲击动载时稳定性难以控制,导致巷道及支护严重变形或破坏。针对当前支护技术与装备难以满足冲击危险巷道的支护需求,从巷道支护与围岩构成的系统角度出发,建立巷道防冲支护理论模型,研究静载和动载下支护与围岩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考虑围岩残
钠离子电池是与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类似的电池体系,钠与锂属于同族元素,物化性质相似,储量丰富且价格低廉。因此,钠离子电池在大规模储能领域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负极材料是影响钠离子电池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成为钠离子电池研究的热点。本文以碳基材料为对象,系统研究了石墨、热解炭及其复合材料的组成、结构及储钠性能,期望为钠离子电池高性能负极材料的设计和制备提供理论依据。采用高能球磨法和氧化还原法对石墨进行改
数字化开采模型构建与应用技术是数字化露天煤矿技术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露天煤矿实现地质数据高效、集成、可视化管理和数字化开采设计的基础,对提高资源回收率,提升工程设计、管理与决策水准,实现资源开采效益最大化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三维空间数据模型的特点、适用性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露天煤矿广义地质体对象几何特征与空间维度特征,根据露天煤矿数字化开采模型构建目的和应用需要,提出了一种采用TIN
煤矿冲击地压86.8%以上发生在巷道中,随着煤矿采深的逐年增加、开采强度的不断增大,巷道冲击地压灾害将更加严重,必将成为威胁煤矿生产安全的主要煤矿动力灾害。80%以上冲击地压巷道采用O型棚支护,但O型棚支护在冲击地压巷道支护过程中,经常出现各种形式的破坏,严重影响O型棚支护防控巷道冲击地压的效果。因此,研究一种防控巷道冲击地压效果更好的O型棚支护,对于解决深部冲击地压巷道支护难题具有极其重要作用。
大同矿区塔山矿采用大采高综放开采石炭系特厚煤层,区段间留设宽煤柱(38m~45m)护巷,存在煤炭采出率低、巷道支护强度高、矿压显现强烈等问题,严重影响矿井安全高效生产。为此,从资源高效回收及安全生产角度,针对塔山矿煤层赋存特征与开采条件,采用理论分析、相似模拟实验、数值计算及现场观测等方法,进行特厚煤层小煤柱沿空掘巷及围岩稳定性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建立了特厚煤层大采高综放面采空区稳定前、后的端
以自移式破碎机半连续开采工艺为主的综合开采工艺具有效率高、成本低、适应能力强、环境友好的优点,在我国露天煤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由于我国露天煤炭资源赋存条件具有多煤层、厚煤层、岩性差异大、地质构造复杂的主要特征,造成了综合开采工艺的工作线长度、备采煤量留设位置与保有期、自移式半连续系统布设水平及端帮带式输送机移设步距等主要技术参数优化确定困难,内排动态排土桥和外排出入沟的布置方式及参数确定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