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调查了解成都地区5-18岁儿童青少年遗尿症的流行病学特点、影响遗尿发生的相关因素,为本地区该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分层整群抽取成都地区学校共12000名5~18岁儿童青少年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信息、遗尿的起始停止时间、遗尿的程度、遗尿有无其他伴随症状、有无遗尿家族史,父母文化程度及对遗尿子女的态度等。结果:实际发放调查问卷12000份,回收11348份,有效问卷1046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7.2%。1.现况调查10466人,其中男性5154人(49.2%),女性5312人(50.8%),成都地区儿童青少年遗尿症的总体患病率为3.9%。5岁患病率为9.4%,随着年龄增长遗尿症总体患病率呈下降趋势,12岁以后稳定于2.0%左右。5~11岁者326例(80.9%),12~18岁者77例(19.1%),5~11岁遗尿患儿明显多于12~18岁患儿。男性患病率(5.2%)高于女性(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回顾性调查5岁儿童遗尿症患病率为9.0%,8岁时为1.33%,9岁以后NE的患病率在1%以下,回顾性调查总体、男性和女性的遗尿症患病率均较现况调查低。3.患儿年龄、男性、性格内向、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母亲怀孕时身体情况、遗尿家族史与儿童遗尿症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通过对以上与儿童遗尿症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得出患儿年龄、男性、性格内向、多动、有遗尿家族史是儿童遗尿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年龄:OR=1.029,95%CI 1.015~1.044,P<0.05;性别:OR=1.538,95%CI 1.393~1.698,P<0.05;性格内向:OR=1.321,95%CI 1.126~1.55,P<0.05;多动:OR=1.285,95%CI1.151~1.436,P<0.05;遗尿家族史:OR=3.691,95%CI 2.937~4.639,P<0.05)。4.本组资料,194例(50.5%)从1岁开始尿床,尿床最好发的季节为冬季(47.9%)。70%左右患儿平时喜欢吃甜食、睡前有喝水、喝饮料习惯。原发性遗尿症患儿225例(64.8%),继发性遗尿症患儿122例(35.2%)。54例(15%)伴日间下尿路症状者(尿频尿急、合并午睡时尿床),明显低于单症状性夜遗尿患儿296例(85%)。275例(70.7%)平均每晚睡眠时间≥9小时,但223例(57.9%)尿床后能醒来,208例(53.8%)尿床发生在入睡后5小时以后,175例(48.3%)患儿有睡眠过深难以唤醒的特点。尿床次数≤3次/周者278例(73.1%),4~6次/周者58例(15.2%),≥7次/周者43例(11.7%)。尿床频繁(>4次/周)的患儿在5~11岁和12~18分布不同,12~18岁组(30/74,40.5%)多于5~11岁(71/305,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资料241例(66.8%)父母认为尿床随着长大自然消失,不用就医;190例(52.6%)患儿有进行排尿训练,其中42例(22.1%)训练方法粗暴;175例(47.9%)既往使用纸尿裤。145例(39.9%)患儿既往因遗尿就医,94例(64.8%)采用行为治疗,49例(33.8%)采用口服去氨加压素治疗,2例(1.4%)采用行为治疗+药物治疗,97例(66.9%)患儿治疗后明显好转或症状消失,药物治疗与行为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尿床次数≥4次/周,既往就医的患儿有60例(60/95,63.2%),明显高于尿床次数≤3次既往就医的患儿89例(89/260,3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成都地区儿童青少年整体遗尿症发生率为3.9%,5~11岁儿童为3.6%~9.4%,12岁以后遗尿症发病率在2.0%左右,整体遗尿症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2.本组资料,尿床频繁的患儿更容易将尿床症状持续至成年期。3.男性、性格内向、多动、遗尿家族史是本地区儿童遗尿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本地区遗尿症发病年龄稍大,继发性遗尿症发生率相对较高。4.本组资料显示家长对疾病的认知度、疾病治疗的依从性不足,应加强对该疾病防治的宣教,及该疾病进一步规范化治疗及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