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以含油气盆地整体、动态、综合分析研究为原则,在综合分析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分析处理了区内600余口探井资料,对奥陶系马家沟组古今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史进行了研究,从构造演化的角度剖析烃源岩、储集层的分布及演化,圈闭的类型及形态以及运移的路径及方式等,进而总结分析构造演化对天然气成藏的控制作用。通过研究有以下成果及认识:石炭系沉积前,盆地整体呈现西高东低的构造形态,近古隆起区域马家沟组中组合缺失,古隆起东侧自西向东地层逐渐增厚,盆地中部显示为隆凹相间的构造格局;这种构造格局一直延续到二叠纪末期。三叠纪时,受印支运动影响,盆地内部北东向展布的隆凹相间格局完全消失,转而在研究区形成西、北、东三面相对抬升隆起,盆地内部形成向西南开口的凹陷,马五5底面最深处在延安一带。侏罗纪,主要表现为东西分异、其次为南北差异,从而形成了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构造面貌,盆地东部为相对较陡的斜坡,中西部为为凹陷。早白垩末期,盆地总体表现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面貌,但此时的斜坡和凹陷都变得较为宽缓,凹陷范围也变小,盆地整体面貌与现今相似。早白垩世末燕山晚期运动后,盆地东部抬升,剥蚀部分白垩纪、侏罗纪及三叠纪地层,并逐步形成现今地层东高西低,构造平缓的斜坡构造形态。构造的演化对气藏的分布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主要通过控制气源条件、储集层特征以及圈闭形成和运移路径来实现。加里东运动使马家沟组地层隆起剥蚀,白云岩储集层发育顺层溶蚀作用,形成较长距离的溶蚀孔洞缝,为天然气供了良好的储集空间和运移通道;晚石炭世鄂尔多斯盆地整体沉降,接受上古生界沉积,中组合地层得以与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直接接触,形成良好的源储配置关系;早白垩世沉积期,烃源岩达到生烃高峰期,燕山运动造成盆地反转,源储接触关系发生变化,由源上储下型变为源下储上型,天然气沿着溶蚀孔洞缝与晶间孔等形成较长距离的运移通道,在东侧上倾方向的岩性(相)变化处聚集成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