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家庭自然环境下,对纠正月龄0-4月内孕32-36周病情相对平稳的早产儿的睡眠/觉醒模式进行纵向随访,探讨早产儿早期睡眠/觉醒模式的发展变化特点及其与气质和认知发育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2011.11-2012.7在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住院的27例早产儿,通过腕表式活动记录仪采集早产儿生后2-3天、10-13天、纠正月龄1-4月每月满月当周连续三天约60小时早产儿睡眠/觉醒模式的信息,采用婴儿气质问卷(Infancy Temperament Questionnaire,ITQ)和 Bayley 婴幼儿发展量表(Bayley Scales of Infant Development,BSID)评估纠正月龄6月龄的气质和认知发育水平。利用SAS和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整理分析,采用单组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及偏相关等统计学分析方法,检验水准α=0.05。结果早产儿纠正月龄4月内24h睡眠时间、白天睡眠时间随着月龄的增长逐渐减少,夜间睡眠时间逐渐增加,但变化缓慢。与出生2天相比,24h睡眠时间、白天睡眠时间分别减少了 4.44h、4.85h,夜间睡眠时间仅增加了 1.27h,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早产儿总睡眠时间的减少是由白天睡眠时间的减少所致,生后2月龄内是白天睡眠时间迅速减少的重要时期。早产儿生后2月内的睡眠以白天睡眠为主,2月后演变为以夜间睡眠占主导。白天睡眠次数生后4月龄内变化缓慢,维持在3-4次,相邻年龄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夜间觉醒次数生后2天为1.9次,10天、1-4月龄分别为3.4、3.4、4.1、3.6、2.9次。10天与2天相比,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5.75,P=0.0001),余相邻年龄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夜间最长连续睡眠时间生后2天为4.7h,10天为2.75h,1-3月龄期间相对平稳,平均为3.55h,4月龄延长为4.3h,相邻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早产儿就寝时间随月龄的增长有后延趋势,早上觉醒时间则有所提前。本研究尚未发现上述睡眠/觉醒参数存在性别差异。与足月儿相比,1月龄后早产儿24h睡眠时间、夜间睡眠时间均少于足月儿,白天睡眠时间则多于足月儿;早产儿生命早期有更高比例的白天睡眠;早产儿夜间连续睡眠能力仍弱于足月儿。在控制胎龄、性别因素后,早产儿4月龄气质维度中的情绪与夜间睡眠潜伏期,坚持性与白天睡眠时间和白天睡眠次数均呈正相关。在控制父母的教育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及胎龄等影响因素外,本研究未发现早产儿睡眠/觉醒参数与智力发展指数(Mental Development Index,MDI)存在相关性。结论早产儿睡眠/觉醒模式具有显著的年龄特征,睡眠模式的变化趋势与足月儿相似。与足月儿相比,早产儿早期有更高比例的白天睡眠,睡眠能力仍较弱。早产儿4月龄的睡眠参数与气质维度中的情绪和坚持性呈正相关性,与认知发育水平无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