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八大以后,党和国家对领导干部队伍采取了一系列引人瞩目的新举措。反腐的力度前所未有地加大、对领导干部的德行修养继续提出更高的要求、修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进一步规范政治精英选拔录用的程序等,这些亮眼举措不禁引起人们对政治精英及其选拔任用的关注和思考。不难发现的是,这些举措都加强了对政治精英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要求。中国进入自改革开放以来,对政治精英的政治忠诚最为重视的时期。本文以政治精英为研究对象,着眼于政治精英更替的政治忠诚因素,分析考察政治忠诚在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中国政治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功能的转变。试图将其与既有理论中涉及的组织政治忠诚因素进行对话,更加深刻的揭示政治忠诚在政党执政过程中的作用。政治忠诚并不仅仅是一个道德概念、是政党组织对其成员的必然要求,更是执政党在国家建设的过程中控制和调节官僚组织、实现对国家的有效治理的可用工具。本文将政治精英更替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全能主义时期,以毛泽东为领导核心,在全能型意识形态下实行一元化政治体制。这一阶段中政治忠诚的内涵是革命时期的延续,它除了强调对党忠诚、对社会主义道路忠诚,也要求政治精英要忠于阶级斗争的路线。政治忠诚是中国共产党考察干部的首要标准,也是在多次政治运动中用来净化干部队伍的手段。第二个阶段开启于改革开放,邓小平干部“四化”等干部制度改革的实施拉开了政治精英第一波大规模更替的序幕,改革的趋势在第二波、第三波政治精英更替中延续。在这一阶段,全能型意识形态向理性化、世俗化转变,技术官僚取代了全能主义时期革命型政治精英。这一时期国家建设的重点调整和政治路线的转变,虽然保证政治精英的政治忠诚是列宁主义政党统治的基础,但政治忠诚的角色和功能已然发生了变化,仅作为政治精英的资格认证,其调节作用不再凸显。随着十八大以来新政地实施,政治精英更替逐渐进入第三个阶段,政治忠诚强势复归。中央通过对意识形态话语边界的调控,对政治忠诚内涵的再阐释,从严治党下加强党内周期性学习活动、加大反腐力度等措施,在短时间内实现政治精英的思想一致,在党内营造了政治忠诚的氛围,为执政党巩固政治权威和政治合法性提供了强有力的内部支持,政治忠诚在绝对理念与工具理性之间转换。本文认为,政治精英的政治忠诚是当代中国政治体制下,执政党对治理制度化的重要补充,中国政治虽然正在走向制度化的轨道,但是治理本身具有由政治化和非政治化两个维度带来的结构化张力,作为政治化表征的政治忠诚,是执政党建设政治精英队伍、维持政权稳定的重要政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