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成因

来源 :西南石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isa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为研究对象,以现代沉积学、碳酸盐岩成岩作用、储层地质学、地球化学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为指导,根据钻井、岩心、野外露头剖面、测井等基础资料,结合大量阴极发光、碳氧同位素、扫描电镜、能谱、X-射线衍射等现代测试手段,研究了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地层特征、沉积相特征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在此基础上,综合区域地质背景、岩相古地理格局对灯影组白云岩成因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最终总结了白云岩化模式。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自下而上分为灯一、灯二、灯三和灯四段,其中灯一、二和灯四段主要为碳酸盐台地沉积,而灯三段则主要为混积台地和陆源碎屑滨岸沉积。在灯二及灯四段沉积期,碳酸盐台地内菌藻类大量发育,形成广泛分布的灰泥丘,其与颗粒滩构成的丘滩复合体亚相成为灯影组最有利于储层发育的沉积相带。灯影组岩石类型较多,可分为5个大类,11个亚类及若干小类,其中晶粒云岩、粒屑云岩和藻云岩为最主要的岩石类型,而最主要的储集岩类则为(藻粘结)砂屑云岩类和藻云岩类(藻凝块云岩、藻粘结格架岩、藻叠层云岩)。在此基础上,通过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明确了灯影组、灯一、二段和灯四段岩相古地理。灯影组、灯一、二段和灯四段均保持了西浅东深的沉积格局,具有典型的陆表海碳酸盐岩台地沉积特征,自西向东依次发育台地相、台缘相和斜坡-盆地相。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灯影组白云岩样品普遍具有较高的δ13C和较低的δ18 O,其有序度值较低,微量元素K、Na、Sr含量较高,阴极发光下常呈暗红一暗褐色,这些特征均表明其形成于海水准同生成岩环境;而能谱分析则表明在白云岩形成过程中,藻类具有重要的参与作用。综合白云岩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结合灯影组古地理分布格局,本文认为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为具有微生物参与的准同生蒸发浓缩及回流渗透白云石化:古隆起的封隔遮挡,让灯影组沉积时水体受限,加之干燥、炎热的古气候环境,四川盆地蒸发作用强烈,再加之灯影组内大量繁殖的菌藻类在生长过程中不断消耗Ca2+,浓集Mg2+,灯影期的正常海水逐渐演变为高镁的盐水,这种高镁的盐水不断与早期沉积的松散灰泥或文石相接触,最终导致白云石化。
其他文献
莲花山~张家坪地区是川西南部的产能接替区,ZJX井、LHX-1井等获高产天然气流,坚定了“莲花山~张家坪构造带整体含气”的信心。为了加快扩大川西南部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勘探开发,以及下一步的井位部署提供地质建议,本论文以川西南部莲花山~张家坪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二段为研究对象,在充分调研研究区前人研究成果与基础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多口勘探开发井的钻井、测试及分析化验和测井资料,采用
在我国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中,河流相储层的油气储量在探明储量中的占比达到46%左右,可谓储量丰富。然而,在我国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油气的平均采收率仅有30%左右,这意味着约70%的油气滞留于地下。这些滞留油气中,约35%左右因受到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从而成为可动剩余油。为了提高油气采收率、改善剩余油挖潜,如何从地震勘探中精细认识储层非均质性成为当前研究的核心。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由于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
随着油气勘探程度不断提高,侏罗系煤系地层砂岩油气藏已成为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由于受到煤层屏蔽效应,难以有效地开展含油砂层预测。通过调研,弄清楚煤层强能量屏蔽作用的形成机制以及剔除煤层强能量的技术方法。以红台-疙瘩台地区侏罗系西山窑组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区的沉积储层特征,建立典型储层模型并进行正演,分析煤层和下伏薄砂层的频率、能量响应特征,以及煤层对下伏不同厚度薄储层识别精度的影响;利用实际地震数据
学位
深层碳酸盐岩地层中的油气勘探不断取得突破,使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其成因机理研究也越来越重要。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次生溶蚀孔隙是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深达8000 m的地层仍发育溶洞,说明溶蚀作用对深层碳酸盐岩储集空间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以巴楚-塔北地区寒武系碳酸盐岩储层为例,实际地质分析与模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深层碳酸盐岩溶蚀作用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构造和沉积特征的基础
本文以辽河西部凹陷沙四段致密油藏为研究对象,以沉积学原理、油气勘探地球化学、非常规油气地质及油气成藏理论等为指导,在综合应用前人研究成果、钻井、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基础上,采用多种分析化验手段,立足于已发现油藏的基础特征,对致密油成藏条件,包括烃源岩发育状况、储层条件、运聚特征及源储配置关系进行研究,分析总结了沙四段致密油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优选了致密油有利发育区。对沙四段已发现油藏的分析表明,沙
随着油田的开发进入后期,油井的产量越来越低,而含水率则越来越高,使得含水的测量成为一个难题。持水率是产出剖面测井的重要测量参数,准确测量持水率是准确评价各层产出情况,制定合理开采方案的基础。目前的含水测量方法均不能实现含水0%-100%测量的要求,为此而研发出了双频微波持水率仪。为了使双频微波持水率仪能够早日在油田中得到应用,必须尽快研制对应的解释方法。本论文第二章对双频微波持水率仪的测量原理进行
渤中34-1油田位于渤海南部海域的黄河口凹陷中央构造脊上,其受主控断层郯庐断裂右旋张扭活动的影响,断裂活动强烈,断层发育,断裂系统复杂,形成众多的断块及断背斜圈闭。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是当今油田的主力产油层段,油藏埋藏深度在1000米到2000米之间。该区域主要是浅水环境下的砂岩储层,目前对该段的砂体发育规律的认识程度还比较低,因此有效的预测砂体发育规律是后期油气勘探开发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步。论文在
近年来,我国油气的开发逐渐向地质条件更加复杂的深部地层、水深更深的深海区域转移,在此背景下,深井、大位移井、大斜度井越来越多地用于这些油气田的开发中。随着钻井深度和延伸距离的增加,钻井难度急剧增加,井漏、卡钻等井下复杂情况发生的机率随之增大。连续循环阀钻井技术可以保持钻井液的连续循环,很好地解决了上面钻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是常规钻井液循环方式的一次变革,但连续循环阀钻井系统在分流过程中会出现剧烈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