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白羊岭煤矿岩溶陷落柱为研究对象,对岩溶陷落柱的分布特征、形态特征、出露特征等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矿井构造、水文特征以及构造演化特征,应运分形、底板曲率等方法对研究区陷落柱的发育规律和成因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白羊岭煤矿的整体构造形态主要受到的了印支期近SN向的挤压和燕山期NW~SE向、喜山期NE~SW向的挤压,形成了一系列近EW向和NE、NW向的褶曲和断层。研究区陷落柱具有密集成群和带状分布的特点,可以划分为NE和NW向两条密集带。通过对研究区构造的分析发现其对陷落柱发育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断层发育较多的地方易发育岩溶陷落柱,一部分陷落柱的发育和断层有直接关系,且陷落柱与断层之间存在互相促进的关系。以构造曲率代替褶皱,发现构造曲率为正的区域,即地层向上凸起的区域易发育陷落柱。利用分形理论并结合矿井构造,本次把分形维数小于等于0.6的区域划分为岩溶陷落柱发育的不利区,分形维数处于0.60~0.90之间的区域划分为较有利区,分形维数大于0.9的区域划分为有利区。通过对岩溶陷落柱的研究并结合构造演化,认为古岩溶以及膏溶作用是岩溶陷落柱形成的发源地,地质构造是岩溶陷落柱发育的主动力,地下水运动是岩溶陷落柱发育的基本条件,地层岩性组合特征对岩溶陷落柱发育起一定控制作用,地震作用对陷落柱发育有一定的影响,尤其体现在上覆岩层坍塌的动力方面,研究区岩溶陷落柱密集形成期应为中生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