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上皮内肿瘤的病理形态特征及fascin蛋白的表达。方法用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化方法对30例普通导管上皮增生(UDH)、30例平坦上皮不典型增生(FEA)、15例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ADH)、30例导管原位癌(DCIS)进行观察分析,并与30例伴有淋巴结转移的浸润性导管癌(IDC)和30例不伴有淋巴结转移的浸润性导管癌(IDC)的免疫组化结果进行比较。结果30例UDH均有次级腺腔形成,大多位于导管周围,形成的上皮桥较细,位于中心的增生细胞呈溪流状排列。增生细胞成分较多、混杂,有肌上皮和腺上皮的增生,细胞边界不清,呈合体细胞样,挤压和重叠现象明显,胞浆嗜碱性或略嗜酸性。12例(40%)伴有炎细胞浸润,11例(36.7%)腔内可见泡沫样巨噬细胞,6例(20%)伴有大汗腺样化生。30例FEA基本病变局限在终末导管小叶单位(TDLU),由于上皮的增生和囊性扩张而使TDLU增大,腔内均含有分泌物或絮状物,导管原有上皮被1层或3-5层轻度不典型增生的上皮取代。单层上皮常具有顶浆分泌的突起。3-5层不典型增生的细胞呈立方或柱状,形态一致,偶尔形成小突起。仅有1例(3.3%)伴有钙化。15例ADH表现为在平坦上皮不典型增生的基础上部分导管被低度导管内癌细胞取代,单一的细胞均匀分布,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其中6例(40%)有小突起结构、8例(53.3%)有拱桥状结构、3例(20%)有实性结构、9例(60%)有筛网状结构。30例DCIS中2例(6.7%)为低度DCIS,18例(60%)为高度DCIS,10例(33.3%)为中度DCIS。2例低度DCIS均由均一的小细胞组成,1例(50%)排列成微乳头状,1例(50%)排列成筛状和实性,癌细胞核大小一致、圆形、规则,核-浆比例略增高,核仁不明显,核分裂像极少见。18例高度DCIS细胞核明显多形性,极向紊乱,核染色深,核仁明显,核分裂像常见,均呈筛状排列,其中10例(55.6%)呈实性排列,14例(77.8%)管腔内出现坏死,7例(38.9%)坏死物伴有钙化。10例中度DCIS,2例(20%)表现为相似于低度DCIS的细胞形态,但管腔内伴坏死,排列成实性、筛状或微乳头状。8例(80%)表现为中度的细胞核,偶见核仁,染色质增粗,5例(50%)伴有坏死。在UDH、FEA及ADH组中,fascin蛋白无阳性表达,在DCIS组阳性表达率为6.67%(2/30),在IDC组中阳性表达率为15%(9/60)。fascin蛋白表达与一些临床病理因素如ER阴性(P=0.044)、PR阴性(P=0.042)和肿瘤分级(P=0.028)相关,而与病人年龄(P=0.821)、病变部位(P=0.903)、肿物大小(P=0.371)、淋巴结转移(P=0.071)无相关性。结论乳腺导管上皮内肿瘤是一个崭新的概念,DIN术语的使用是病理学发展的趋势,目的是为了减少诊断的不一致性并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因此,掌握其病理形态特征可以更好地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在乳腺癌的发生过程中,fascin蛋白表达看来是一迟发事件,通常在癌中表达,有可能成为靶向治疗的一个新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