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废旧轮胎数量也逐年增长,造成了严重的黑色污染:污染土壤、水源甚至危害人类健康。因此,解决废旧轮胎的环境污染问题、探寻其再生循环利用的有效途径逐渐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关注。本文通过试验研究了废轮胎橡胶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结构特征、抗压强度、超声声速及孔隙结构,主要研究成果有:(1)废轮胎橡胶混凝土的强度低于同配合比的普通混凝土,当橡胶掺量相同时,废轮胎橡胶混凝土强度随橡胶粒径的减小而减小;当橡胶粒径相同时,强度随橡胶掺量的增大而减小;拟合了废轮胎橡胶混凝土超声声速与抗压强度的回归方程,在同配合比下,废轮胎橡胶混凝土超声声速值与其强度的变化规律一致;另一方面,硅烷改性剂对橡胶混凝土的强度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改性橡胶混凝土强度的改善效果并不是粒径越大改善效果越好,1-3mm的橡胶颗粒的改善效果最好。(2)通过废轮胎橡胶混凝土微观试验,利用SEM、EDS定点分析了界面过渡区的微观结构特征,研究了改性剂、橡胶掺量和粒径对界面区微观形貌、水化产物、元素分布、界面宽度等的影响,结果表明:(1)普通混凝土与橡胶混凝土的骨料或橡胶与水泥基体之间都存在裂隙;(2)橡胶混凝土的界面区的C-S-H含量比普通混凝土的少,在橡胶掺量越大的情况下,界面过渡区的水化产物主要为CH;另外,橡胶颗粒混凝土界面区的C-S-H含量比橡胶粉混凝土的多;(3)橡胶粉、颗粒的掺入改变了Ca、Si、Al、Fe、Na等元素的分布规律及含量;(4)橡胶粉混凝土界面区宽度>橡胶粒径为3-6mm的橡胶混凝土界面区宽度>粒径为1-3mm橡胶混凝土界面区宽度>基准混凝土的界面区宽度;(5)改性剂的掺入,减少了CH晶体的富集,促进了C-S-H的生成,对废轮胎橡胶颗粒混凝土的界面区宽度有着一定的缩减效用,对Ca元素重分布影响较大,对Si元素的重分布影响不大。(3)通过压汞法测定了废轮胎橡胶混凝土的内部孔隙率、孔径分布等参数,研究了不同水灰比、粒径以及改性橡胶颗粒对废轮胎橡胶混凝土孔隙结构的影响规律,分析了孔隙结构差异对废轮胎橡胶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水灰比越小,废轮胎橡胶混凝土的比孔容积、总孔隙率、“有害”孔隙率、平均孔径越小;(2)当橡胶为粉状时,粒径越小,废轮胎橡胶混凝土的比孔容积、总孔隙率、“有害”孔隙率、平均孔径越大,当橡胶为颗粒状时,粒径越大,比孔容积、总孔隙率、“有害”孔隙率、平均孔径越大;(3)改性剂对废轮胎橡胶混凝土的孔结构有改善作用,可以明显减小了橡胶混凝土的孔隙率及孔径大小。(4)本文有图85幅,表31个,参考文献10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