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岩溶水资源如何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已成为鲁中南半湿润区社会经济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以鲁中南半湿润区的平邑-费县岩溶水分布区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调查、试验和综合研究,重点开展了岩溶水系统组成、水流系统结构及水动力场特征,以及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调查,开展了岩溶水系统分区、概念模型构建和岩溶水形成年龄与可更新能力研究,取得如下新认识:1、查明研究区岩溶地下水系统以具有“两源多汇、多层位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编号:2017YFC04061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502253);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地质勘查项目(鲁勘字(2012)28 号);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岩溶水资源如何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已成为鲁中南半湿润区社会经济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以鲁中南半湿润区的平邑-费县岩溶水分布区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调查、试验和综合研究,重点开展了岩溶水系统组成、水流系统结构及水动力场特征,以及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调查,开展了岩溶水系统分区、概念模型构建和岩溶水形成年龄与可更新能力研究,取得如下新认识:1、查明研究区岩溶地下水系统以具有“两源多汇、多层位储水、多条断裂复杂控水”的特征和“硬结构”组成,揭示了该区岩溶水系统的同一分区、不同深度赋存不同可更新能力的岩溶水资源形成机制和主要影响因素。2、研究表明,研究区岩溶水系统由4个子系统组成,具有2个直接补给区、1个间接补给区和3个汇排区的功能分区特征。直接补给区补给水源较充沛,渗透性较强,水-岩水动力侵蚀性强;汇排区的富水性强,单井涌水量大于5000 m3/d,水-岩作用的水动力侵蚀性较弱。3、阐明不同分区或不同子系统岩溶水形成年龄及可更新能力明显不同。直接补给区的岩溶水滞留时间介于317年,汇排区的岩溶水滞留时间介于1425年。直接补给区的岩溶水年龄介于1463808年,且岩溶水埋深越浅,其形成年龄越小;汇排区的岩溶水年龄介于10465403年,且越远离补给区、径流路径越长,其形成年龄越老。4、发现,岩溶水中14C含量的分段值,与岩溶水系统功能分区存在空间相关性特征。在汇排区,岩溶水中14C含量与主要阴阳离子含量之间呈负相关性趋势特征;在直接补给区,除Ca2+和Mg2+外,岩溶水中14C含量与主要阴阳离子含量之间相关性较弱,与频繁的复杂补给和较强的水动力侵蚀有关。5、揭示不同分区、不同层位岩溶水可更新性差异特征的主要因素、机制和影响模式,它主要受岩溶水径流途径长度、埋藏深度、岩溶发育程度及其连通性状况,以及地表产汇积水状况和补给水源充沛程度控制。在直接补给区,陆表植被越发育,越有利于岩溶水系统获得更多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在汇排区,强烈的规模化人工开采,易利激发或促进研究区岩溶水系统可更新能力提高和地下水开采资源量增加。6、阐明研究区岩溶水资源合理开发与有效保护,需要侧重岩溶水资源的开发方式管控、开发范围管控和开发强度管控。在直接补给区,需要增强松、柏、刺槐和荆条等乔灌木生态覆盖,提高岩溶水资源涵养保护能力;在汇排区,需要增强多阶层的水土保持保护能力。
其他文献
现今板块构造运动学研究显示,斜向板块汇聚比正向汇聚更为普遍,然而地史时期的增生和碰撞造山带中可能保存的板块汇聚运动学特征并未得到普遍揭示。华北克拉通北缘与中亚造山带毗邻,在古生代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弧-陆碰撞和大洋板块俯冲-增生作用过程。尽管前人提出了一系列模型来解释沿华北克拉通北缘的古生代增生演化过程,但对可能记录了构造演化动力学特征的各单元变形研究仍显薄弱,从而妨碍了相关板块汇聚作用运动学与动力学
长期以第三系油气勘探为主的南堡凹陷及其周边地区,近10年开始向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延伸拓展,然而对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沉积环境演化及储层分布规律较低的认识程度,成为目前限制古生界油气勘探的主要原因。结合露头剖面实测描述、井下岩心及镜下观察、地球化学数据分析、地球物理测井解释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南堡凹陷及其周边地区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沉积环境演化及储层特征进行综合研究,为古生界沉积环境研究提供
风化过程中微量元素含量行为的定量表征通常采用质量平衡计算和基于化学风化指标的地球化学背景值计算两种方法。前者由于母岩受限而无法在我国区域化探和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中应用。本文研究风化过程中金地球化学背景值的定量表征。通过对胶东地区远离金矿影响的背景区分别发育在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玄武岩的3个风化剖面研究,发现风化土壤中的金含量通常比其母岩中的含量高数倍甚至高达一个数量级以上,Al2O3/Ti风化指标
中天山是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早古生代经历了南北两侧古天山洋和南天山洋的洋陆俯冲、陆陆碰撞过程,相应的发育有大量岩浆岩。部分学者注意这些岩浆岩的构造-演化存在不对称的演化模式,但整体上究竟存在怎样的不对称模式,仍未有明确的认识。本文立足于中天山西段,选取典型地区(矿点)为研究对象,并在收集区域上早古生代岩浆岩年代学等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岩浆-构造时空演化不对称分析,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古天山洋
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奥陶系广泛发育稳定的碳酸盐岩沉积,已发现国内最大的碳酸盐岩岩溶型油气田。该论文选取了柯坪地区野外露头和塔河地区钻井为研究对象,在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测井、地震以及相关样品等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奥陶系中下统碳酸盐岩层序界面特征,建立了高精度层序格架,并在该格架内开展了内幕岩溶储层发育机制的研究。碳酸盐岩低级序层序界面识别难度大。野外观察中引进了元素枪、伽马仪等测试仪器,并进行米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康宁地区煤系致密气资源丰富,勘探前景广阔,地质因素多变,成藏控制作用复杂。论文立足于煤系致密气聚集成藏过程中地质条件的动态变化,主要从储层沉积演化过程、烃源岩特征、多层系致密砂岩物性分布规律、平面上沉积微相与储层物性对气藏的控制作用及空间上沉积-成岩-构造综合作用的源储关系入手,系统解剖了东缘煤系致密气的富集成藏耦合模式特征。刻画了研究区致密砂岩储层海相-海陆过渡相-陆相沉积环境演
新元古代晚期的伊迪卡拉纪是成冰纪“雪球地球”事件和早寒武世“生命大爆发”事件之间的过渡时期,其古环境、古气候及古生物等方面的研究是地学研究热点之一。以多细胞生物为特征的伊迪卡拉纪生物群尽管在其属性和分类等方面仍存在争议,但其多样化以及广泛的分布被认为是早寒武世“生命大爆发”的前奏,而受广大学者关注。华南地区中-晚伊迪卡拉纪的黔东北瓮会生物群,以宏体藻类为主、具有后生动物和可能的遗迹化石。本论文重新
随着钻井工程向纵深发展,一方面会面临更加复杂的地质条件,例如具有显著各向异性特征的页岩广泛分布,且深部地层往往伴随高温、高地应力以及高孔隙压力等环境条件;另一方面,近年来逐步推广应用的大斜度井、大位移井、水平井等对井壁稳定性的要求也更加严苛。因此,深入探讨影响各向异性地层井壁稳定的关键因素并建立模型进行科学分析,将为工程实践提供更为准确的理论指导。首先将岩石本体Mogi-Coulomb破坏准则和弱
碳酸盐岩盖层直接决定了油气聚集效率和保存时间,其规模及分布影响油气藏的富集特征。揭示盖层分布特征和封盖性能对碳酸盐岩储层的勘探意义重大。本论文以塔里木盆地北部塔河地区和柯坪露头区奥陶系鹰山组碳酸盐岩盖层为例,通过岩心→岩石薄片→成像测井(FMI)→钻测井逐级标定,建立4类FMI定性判别模式(含块状、含层状、含斑状和含线状)和定量识别标准(RDRS≥1000Ωm且GR≤15 API)。碳酸盐岩盖层岩
本研究描述了寒武纪苗岭期至芙蓉期华北地台北缘微生物岩宏观、中观及微观组构的多样化构成。随着古生代以来的第一次海侵,华北地台大部分地区发育了浅海相沉积,特别有利于多种多样的微生物的生长和相关微生物碳酸盐的生产。研究剖面主要分布在山西、辽宁、内蒙古和河北等省区,包括寒武系徐庄组、张夏组、崮山组、长山组和凤山组。根据年代地层框架下沉积相的叠加模式和旋回性,这些地层可划分为6个三级层序。沉积层序由徐庄组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