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尺度几何分析的图像压缩传感技术研究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shi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压缩传感作为一种新兴的信号处理理论,凭借大大低于奈奎斯特采样定理所规定的速率对被测信号进行采样。压缩传感将数据采样和压缩同时进行,再利用重构算法对少量的测量值进行重建,这大大降低了无线通信系统的传输带宽要求。其中,压缩传感框架中信号处理的第一步——信号的稀疏表示是近些年研究的一个热点,传统的稀疏表示工具多以小波变换(Wavelet transform,WT)为主,然而因小波变换具有有限方向性的特点,其在高维空间中不能较好地运用信号或图像本身包含的几何特性,因此较好或较稀疏的表示方法就不可能是小波变换。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可用于压缩传感框架、具有较好稀疏表达能力的多尺度几何分析——脊波变换(Ridgelet transform,RT)和条带波变换(Bandelet transform,BT)。论文首先基于Wavelet变换在处理高维线奇异性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在压缩传感框架下将RT作为稀疏基引入进来。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对于线奇异明显的图像,基于RT的图像压缩传感算法能获得比WT更好的重构效果,然而对于纹理丰富的两类遥感图像,RT的处理效果却还不如小波。其次,为了解决Ridgelet变换处理线奇异明显的图像时所带来的重构图像细节缺失以及更好地处理纹理丰富的图像,考虑到不同变换方法适合捕捉不同的图像特征,论文提出了一种联合WT和有限RT的图像分层压缩传感算法。通过仿真实验证明了该算法不仅避免了采用有限RT变换处理线奇异明显的图像所带来的重构图像细节缺失以及图像平滑区出现的“划痕”,而且比较适合处理纹理较丰富的图像。论文最后针对脊波对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曲线奇异性不具有良好稀疏逼近的问题,研究了压缩传感框架中一种新的图像稀疏表示算法——BT算法,这种算法能够较好地运用信号或图像本身的局部几何正则性,从而给出两者最优的稀疏表示。通过与压缩传感框架下联合WT和有限RT变换的图像分层稀疏表示算法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证明了BT在对纹理丰富图像的边缘轮廓及细节信息等方面有更好的表示效果。论文分析结果表明,多尺度几何分析(RT和BT)可以有效改善高维空间中普遍存在的具有线奇异特征的信号或图像的稀疏表示。对于具有丰富纹理的复杂图像或信号,RT与WT的联合运用能获得两者较好的稀疏分解,而对于能充分利用信号或图像局部几何正则性的自适应BT,其在压缩传感框架下得到了比联合RT和WT更好的处理效果。论文分析对于运用多尺度几何分析工具改善图像的稀疏表示具有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LTE系统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开始商用。其采用了正交分频复用(OFDM)技术,可以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将高速数据流调制到相互正交的N路子载波
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在发射端与接收端使用多根天线,合理利用信道的多径效应,建立空间并行子传输通道,为系统带来空间复用增益和空间分集增益,在不额外增加系统带宽和发射
AVO技术通过分析地震反射振幅与炮检距的关系由实际地震道集记录估算目标地层的属性参数,进行油气区的估计和检测。在AVO技术中,子波估计以及AVO反演是研究的主要关注点,本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浏览网页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网页信息易于编辑且传播速度快的特点使其很容易被篡改伪造,网页信息的真实性和完
本文首先介绍了数字图像水印技术的研究背景、意义及应用,以及可恢复水印算法的基础知识、常见攻击类型和性能评价指标等。然后,对现有可恢复脆弱水印算法进行分析研究,指出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宽带网络的普及,在线视频业务迅猛发展,也当今互联网上网络流量的主要贡献者之一。不断涌现的视频系统为互联网用户提供了十分多彩的节目内容,丰富
智能监控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当中,该技术包括了运动目标检测、跟踪、行为识别等关键步骤。其中运动目标检测技术是监控设备能够进行智能监控的基础也是实现
MIMO技术是指在收发两端同时配置多个天线的无线传输技术,它既可以实现复用增益,又可以实现分集增益,是无线通信领域获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技术,并已成为广泛研究的热点问题。
在组播网络中,网络编码(Network Coding)已被证明是一种能够获得最大流容量的有效方式,可以提高无线网络吞吐量、改善负载均衡、减小传输延迟、增强网络鲁棒性。在无线网络利
无线局域网(WLAN)技术被广泛用于移动设备、计算机、智能电视、网络设备等多种通信产品中,已经成为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宽带通信技术。近些年,由于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蜂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