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8年,我国改变了已经实施多年的住房分配方式,着力推进房屋的商品化进程,开始逐步步入住房市场化阶段。从那时起,房地产及相关产业发展水平均取得了显著的进步,逐步成长为了关乎国计民生的支柱型产业。然而,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大量涌入房地产市场的国内外资本,在造就了就业、消费以及投资迅猛增长的“繁荣景象”的同时,也带来了我国经济发展中诸多难以回避的问题,其中最受关注的问题包括:一方面,房地产价格飞速上涨,引起了人们对于房地产泡沫问题的担忧;另一方面,房价过高,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因此,对这个市场加以调控已经成为了我国各级政府不得不面对并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货币政策具体是指国家货币当局(我国的中国人民银行)为了达到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作用于国民经济的全部政策手段的集合。在现实中,货币政策是一种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而在我国政府实现打击房地产市场中的投机行为,抑制泡沫的滋生,进而保证市场的平稳有序健康发展的目标的过程中,货币政策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以2007年为例,在我国房价爆发式上涨的同一时期,中国人民银行收紧了货币供给,全年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6次上调贷款基准利率。然而从全国的范围来看,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在各地域之间呈现了明显的分化。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疆域广阔,各地区由于地理、人文、开放时间与程度等条件的差异,在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都呈现出规模、结构和趋势的差异,加之住房本身的不可分割和不可移动的特性,使房地产市场不可避免的表现出了明显的区域差异,这一情况造成了不同的货币政策调控效果。因此,研究货币政策对不同区域商品房价格的作用机制和结果非常必要。基于上述情况,本文尝试研究货币政策对房价影响的区域差异问题,通过理论和实证模型分析了这一问题的影响机制和效果。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本文研究区域房价问题时对商品房价格进行了分解,得到了房价的基础价值和泡沫成分,并分别对这两个部分加以分析,以期本文的研究能够更加细致、有针对性。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将从对货币政策及有代表性的传导机制理论加以介’绍出发,并在剖析了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现状且回顾了运用货币政策进行调控的历程之后,进行实证研究,并依照实证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制定实施建议。具体的文章结构说明如下: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这一章阐述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概括了国内外研究情况,进而引出本文的思路和方法,结尾对文章可能存在的创新和缺陷进行了介绍。第二章阐述的是全文的理论基础,将实证研究涉及的理论问题加以分析,构建了本文的理论框架。首先阐释了房地产泡沫理论,说明泡沫经济的危害。其次,解释货币政策影响房价的传导机制,在此基础上,最后一部分分析了造成货币政策区域性影响的因素。第三章是事实剖析,首先回顾了从1998年以来,在市场的不同阶段,国家所进行的货币政策调控的历程,然后分析了货币政策对于房价的影响效果,并陈述了货币政策影响效果存在区域差异的典型事实,最后利用数据分析了出现区域差异的原因。第四章是实证研究,文章首先选取2015年我国除西藏外的30个省级行政区的九类指标,对这些地区进行了划分,得到了经济、金融、房地产市场发展水平存在差别的三个区域。在重新划分的三个区域基础上,使用价格解析的方法,对每个区域的从2001年2月到2015年12月的房价进行了分解,得到了这些地区房价中的基础价值和泡沫成分的月度数据,利用获得的数据,本文采用VAR模型和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在每一个地区上,分别探讨了货币政策对这两个房价成分的作用情况,最后分析了实证研究结果中不同区域对货币政策冲击响应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第五章是结论和政策建议,根据实证结果,本文提出了涉及货币政策的制定、实施以及金融市场改革等几方面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