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作为中国小说描写古典园林的巅峰之作,其园林建筑构造的巧妙和寓意的深刻充分展露出作者独具匠心的文学创造力和高超精湛的语言驾驭能力。红楼建筑尤以大观园见长。正如著名红学学者顾平旦所言:“曹雪芹通过对大观园的文学描写,不但显示了这个古典艺术园林的建筑、景色的杰出成就,而且将其安排为《红楼梦》中主要人物活动和故事情节发展密切有关的典型环境。”大观园因其空间内的氛围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着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牵引着人物命运的走向。但在霍译《红楼梦》中,大观园的氛围却有不同程度的损失。本文采用诺伯舒兹的场所精神对大观园的氛围进行探索,借助劳伦斯·韦努蒂的归化与异化翻译理论对大卫·霍克斯的英译文进行分析。基于场所精神的三要素---空间、自然意象和人为意象,本文在此三个层面上展开分析,探讨了大观园的场所精神是否得到再现,在何种程度上得到再现,及如何进行再现,同时探索了处理建筑翻译的一般性翻译策略、方法和技巧。研究结果发现:1)大观园的场所精神为复合型。但霍译《红楼梦》并未完全再现大观园的复合型场所精神,其只在大约46%的程度上对此进行了再现;2)在处理大观园场所精神的再现问题上,霍译文主要采用了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释译和直译为主,仿译为辅的翻译方法,以及增译、语义转换、层级转换和句法转换为主,省译、拆译和词汇转换为辅的翻译技巧;3)在霍译文中,异化策略下的再现度远高于归化策略,直译下的再现度高于释译,语义转换下的再现度高于层级和句法转换以及增译。因此,本论文提出译者应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直译为主释译为辅的翻译方法,语义转换为主层级和句法转换及增译为辅的翻译技巧处理建筑翻译。推而广之,本研究希望能够对文学作品中建筑的翻译研究有所帮助,对场所精神理论的研究有所促进,并且对中华文化“走出去”有所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