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眼附属器淋巴瘤在眼眶恶性肿瘤中发病率较高,居第三位。眼附属器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为黏膜相关淋巴瘤,为小细胞淋巴瘤,其形态学改变与反应性增生相似,给诊断带来困难,从而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的判断。近年来随着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鉴别手段大大提高。本组试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淋巴瘤标本的IgH基因的FRⅡ区和FRⅢ区进行基因重排检测,经高分辨率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扩增产物在目的范围内的条带情况,分析该方法在眼眶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我们收集我院病理室保存的已经明确诊断的石蜡包埋的淋巴瘤标本50例,检测其PCR扩增产物情况,观察其阳性率,从而推测其在眼附属器淋巴瘤的诊断价值。同时收集部分淋巴细胞反应性增生标本,以同样的方法进行基因重排检测,进一步判断PCR技术在眼附属器淋巴瘤诊断,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02年1月-2009年3月我院病理室保存的我院手术切除或活检的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的淋巴瘤标本50例,及淋巴细胞反应性增生标本15例,均除外感染性疾病(如细菌,真菌或结核感染),Wegener肉芽肿及TAO等。每例标本均重新切片,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20,CD3,CD45Ro)。依据WHO 2001年淋巴瘤分类标准进行诊断及分类,对于诊断困难的病例经天津市肿瘤医院病理科会诊,进一步明确诊断。PCR检测IgH基因重排检测采用针对Ⅴ区序列相对保守的FRⅡ、FRⅢ区的FR2A、FR3A引物。DNA提取试剂盒法提取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的淋巴瘤标本的DNA,β-actinPCR扩增检测提取的DNA质量,淘汰不合格者。采用半巢式PCR经过两轮扩增得到目的产物。高分辨率琼脂糖凝胶电泳,紫外线照射下观察产物在预期大小片段间出现条带情况,判断标本的克隆性。结果判断:阳性:样本扩增产物电泳后,在预期大小片段间出现1或2条清晰,间断条带者。(各PCR产物目的片段大小见表2)阴性:在预期大小片段间出现弥漫带或无特异带者。判断阳性结果的公认原则:(1)带宽不超过1mm,边缘整齐;(2)条带在期望的碱基大小范围之内;(3)如背景上无Smear,又无引物二聚体则表示PCR扩增失败,而非阴性;(4)如果出现期望大小之外的其他条带,则应视为人工假象看待,不能作为判断依据。结果:淋巴瘤标本共50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均为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B cell non Hodgkin lymphoma,B-NHL),其中36例为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MZL-MALT),占72.0%;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8例,占16.0%;3例为弥漫性大细胞性淋巴瘤,占6.0%;滤泡性淋巴瘤2例,占4.0%;浆细胞瘤1例,占2.0%。其中β-actin检测淘汰7个,标本太小未提取DNA者4例,剩39个纳入实验。淋巴细胞增生标本15个,β-actin检测淘汰3个,剩12个纳入实验。淋巴瘤标本FR2检测阳性率79.49%,FR3检测阳性率61.54%,两者联合阳性率(两者有一项为阳性即判断为阳性)可达92.31%。淋巴增生标本FR2检测阳性率33.33%,FR3检测阳性率0.00%,两者联合阳性率(两者有一项为阳性即判断为阳性)33.33%。淋巴瘤标本和淋巴增生标本的IgH基因重排检测,两者相比,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SPSS13.0统计软件,四格表资料卡方检验的校正公式)结论:联合应用FR2,FR3检测IgH基因重排对眼眶B细胞淋巴瘤的克隆性判断准确且客观,阳性率高。对常规方法不能确定病变性质的病例,有很高的辅助诊断价值。但在分析诊断时必须与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相结合。基因重排检测不能代替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只能作为一种补充诊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