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温室效应不断加剧的大背景下,低碳生活、低碳经济等全新理念日益普及并迅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及各行业、各领域中得到运用。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与人们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现代产业部门,伴随着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出现,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等新型旅游发展形式不断涌现,尤其是低碳旅游不仅受到了政府及旅游业界的重视,而且成为众多学科关注与研究的热点问题。运用人文地理学相关理论与方法,研究城市低碳旅游发展,不仅可以拓展低碳旅游研究新的视域、丰富理论体系、创新研究方法,而且在实践上对于西安市低碳城市旅游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与参考,具有现实意义。西安是我国发展旅游最早的城市之一,亦是国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城市,目前旅游业已成为支撑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为了将西安打造为国际型旅游大都市,在做大做强西安城市旅游业的同时,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旅游势在必行。在“低碳”理念的指引下,以西安城市低碳旅游发展为研究对象,按照“基础研究—综合分析—模式构建—实证分析”的研究思路,以国家权威部门发布的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实证分析法、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西安市旅游业、旅游资源开发状况及特点,运用所构建的评价模型据实对西安城市低碳旅游发展水平进行了测评,探讨分析了旅游碳排放途径,理清了西安城市低碳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依据可持续理论与低碳经济理论提出了西安城市低碳旅游的发展模式,进而以西安·秦岭生态旅游区和临潼秦唐文化旅游区为案例进行了低碳旅游发展实证研究。研究结论如下:(1)到目前为止,西安市已实现“低碳旅游城市”建设目标的67.52%。其中旅游经济水平、旅游业态水平、能源消费、生态环境、低碳旅游政策及低碳旅游理念分别实现低碳旅游建设目标的65.18%、66.76%、68.82%、70.18%、72.22%和64.58%,可见,西安市在建设低碳旅游城市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其中生态环境及低碳旅游政策完成程度较好,达到70%以上,而低碳旅游理念的认同度和消费行为的低碳水平较低,需进一步加强低碳旅游理念的宣传和教育。(2)西安市2000-2013年的旅游碳排放整体上呈波动上升的状态。2013年,西安市旅游行业碳排放总量达到957.516万t,其中交通碳排放最多,占总碳排放的41%,购物次之,占总碳排放量的10%,住宿占9%,餐饮占8%,游览占6%,娱乐最少,只占总碳排放量的3%,其他部门占23%,由此得知,交通碳排放是旅游行业碳排放的巨头。在交通碳排放中,飞机占57%、私家车占26%、客车占11%、火车占6%,因此,航空运输是造成旅游交通高碳排放的主要因素。(3)在充足的数据及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西安市低碳旅游发展模式:包括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市场拓展发展模式、技术推广发展模式、资源整合发展模式和低碳旅游区发展模式。西安市低碳旅游发展模式的实现路径是:在低碳理念的引导下,以政府、旅游经营者和旅游消费者为行为主体,以政府的监督管理低碳化和规划设计低碳化、旅游经营者的产品开发低碳化和经营管理低碳化、消费者的旅游行为低碳化为开发思路,共同构建低碳旅游体系。西安市低碳旅游发展模式的运行机制包括:前期的科学规划开发,中期的正确运营践行,后期的及时管理维护。(4)西安·秦岭生态旅游区低碳旅游开发模式:生态保护是低碳发展的前提,并打造西安·秦岭低碳观光区、低碳体验区、低碳休闲度假区,推出相关的低碳旅游产品。(5)临潼秦唐文化旅游区低碳旅游开发模式:保护与开发并重,并做到低碳规划先行,加强低碳设施的建设、低碳吸引物的开发、低碳品牌形象的树立及低碳消费市场的培育。主要创新之处:(1)创新的构建了低碳旅游评价指标体系。文章在构建低碳旅游评价指标体系时,评价指标的影响因子不仅包括旅游经济指标、旅游业态指标、能源消费指标等定量指标,还包括低碳政策和低碳旅游理念两类定性指标,实现使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评价旅游业的低碳发展水平,进一步完善了该领域研究的不足。(2)合理的划分了旅游业碳排放领域。为分析影响西安市发展低碳旅游的原因,文章分析了西安市旅游及旅游各行业的碳足迹,从旅游交通、购物、住宿、餐饮、游览和娱乐六个方面着手进行详细分析,为西安市低碳旅游发展模式的建立提供理论支撑和数据基础。(3)尝试构建并提出了符合西安旅游发展实际的低碳旅游发展模式。文章在充足的数据及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切合西安市实际情况的低碳旅游发展模式,并分析其实现路径、运行及保障机制,最后选取西安·秦岭生态旅游区和临潼秦唐文化旅游区为案例,为两个不同性质的旅游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