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搭配研究由来已久。但对搭配给予集中的关注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由英国伦敦学派的领袖人物Firth提出“collocation”之后。对搭配的定义因人而异,有严式和宽式之分。受Firth学术传统的影响,欧美搭配研究多注重半自由和半固定的词语组合。本文采用广义搭配观,涵盖自由搭配、限制性搭配和固定搭配等各种类型的组合方式,目的是要通过观察、描写和解释词语的搭配行为,揭示词语的组合规律、合格的依据、限制的条件以及限制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对搭配研究成果全面总结和对各大流派进行扫描式综述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语言观、搭配观和理论框架。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真实语言中的真实搭配现象,所有例证都来源于现实语境。研究范围是核心陈述句的词语搭配。参照先哲们关于名与实辨证关系的讨论,我们提出了音义结合的研究方法和语义决定搭配的理论立场,并将这一立场贯彻始终。根据语言符号的本质属性,我们将意义分为语法意义、词汇意义和修辞意义三大类。它们分别对应于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符号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和符号与使用者主体之间的关系。论证分三步进行:首先以代表语法意义的性、数、格和人称四个语法范畴为例,讨论了语法意义对词语搭配的制约作用。分析表明,语法意义是词语搭配的必要条件,但还不是充分条件。为了使表义充分,我们第二步以词汇概念意义为基础分析了语义对合格搭配的选择限制。然而,进入真实动态的话语,词汇意义还不是充分条件。本文最终从语言和言语两个方面论述了修辞意义对词语搭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修辞意义对语言体系内部的合格搭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为言语活动中突破规范的超常搭配提供了条件。各种制约条件之间的关系是:从语言的表义功能出发,语法意义是必要条件,词汇意义是充分条件;从语言的表情功能出发,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成为必要条件,修辞意义是充分条件。因此语法意义服从于词汇意义,而词汇意义服从于修辞意义。在论证过程中,我们既采用了心理逻辑的理据,又采用了社会规约的理据作为解释搭配产生的根本原则。语言作为人类思维的工具和社会交际的工具,多数情况下,这两种原则是重合的。但当心理逻辑与社会规约发生冲突时,词语搭配最终遵循社会规约的最高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