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歇后语运用的顺应论阐释

来源 :四川外语学院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beli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歇后语是汉语习语中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结构在其他语言中几乎难以找到相应的表达方式。尽管前人对歇后语进行了诸多研究,但大多停留在对歇后语的来源、命名、分类、结构以及修辞功能进行探讨,对歇后语的运用进行的研究还不多见。鉴于以前研究的不足,本文试图以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中的动态语境顺应为框架对歇后语的运用进行语用的分析。经过研究发现,说话者在使用歇后语时充分考虑到了语境因素对其的影响。本文的语料全部来自《红楼梦》。众所周知,在中国文学史上《红楼梦》是最著名的古典小说之一,它其中的语言艺术更是代表着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最高峰。《红楼梦》中使用了大量的歇后语,据作者统计有97条之多。这些歇后语的运用使小说中的人物更加活灵活现,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思想。研究发现小说中人物在使用歇后语时充分考虑到了动态语境因素对其发话意图的影响,其顺应性主要体现在心理世界,社会世界和语用距离之中,心理世界的顺应主要分为说话者顺应和听话者顺应,交际双方的个性,情感,愿望,意图等认知和情感方面都可成为顺应的对象;社会世界的顺应主要是指说话者对自身的文化水平,社会规约,社会地位和社会现实的顺应;而双方语用距离的顺应主要体现在双方关系亲密程度的顺应。
其他文献
介词“在”是汉语中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无论是来自哪种语言背景的留学生在使用“在+L”(“在+处所词语/短语/结构”)时都极容易犯错。本文尝试从汉语本
自秦汉时期御史台的设立开始,监察职能就成为其鲜明特色。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统一之后,御史台的职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张。尤其在唐代,御史台不但具有了监察职能,而且具有了
对影响多媒体教学质量与效益的主要因素及多媒体教学质量的定性评价指标的确定,运用模糊数学建模方法,将定性评价指标转换为有限定量评价指标。通过权重系数、评价系数的合理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翻译研究主要采用规范式研究。其重点一般都集中于对翻译的性质、标准和技巧进行探讨,忽视了对翻译过程中最具活力的因素——译者的系统研究。20世纪70年代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与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安全性和开放性的矛盾也日渐突出,信息系统安全与网络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一些网络恐怖事件、间谍软件、黑
<正>目前中学语文试卷评讲课上存在着不少效率低下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一是核对答案。教师上课仅仅报答案而已,完全不作讲解。二是逐题讲解。这种教师很辛苦,生
本文通过对碳税和碳关税的比较,提出我国征收碳税必须提上议事日程。同时认为我国碳税政策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并重原则;先试点再推广原则;税率先
在斯皮伯和威尔逊提出关联理论的基础上,格特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给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旨在运用关联理论研究幽默话语中文化要素的翻译。由于植根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幽
后殖民主义理论兴起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又称“文化殖民主义”。旨在研究殖民主义时代结束后,殖民地与宗主国家的关系。后殖民主义理论指出,殖民主义结束后,原殖民地国家用文
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补偿模型研究,对于保护耕地、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针对我国城乡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