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完美人性——孙犁文学世界中的人性言说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klcj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犁在一生的文学创作中始终追求着人性的"美"与"善",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其人性书写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其人性观也几度迁移,然而,拒绝丑恶,"打造完美人性"却成为老作家一生的追求和理想.在五、六十年代的和平岁月中,孙犁开始了对四十年代形成的人性观的反思.他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候反倒不如战争岁月中那么融洽.在《风云初记》和《铁木前传》中,孙犁以对"欲望"的一定程度的认可和书写开始了对人性的重新审视.在对人性的两重构成因素--兽性与神性的体察中,孙犁重新整合了他的人性观:既肯定了人的社会性,又逐渐重视起人的自然性及其存在价值."文革"中,孙犁既看尽了人性之恶的大泛滥,也领受了阶级性取代人性造成的种种惨剧.因此,新时期孙犁的人性言说是在实现了"接受性恶论"、"走出阶级论"的两个超越之后,开始了对完美人性的打造.孙犁打造的完美人性是对责任与自由的双重期冀:在对个人进行道德伦理规约的同时,又给个人以适当的生存空间.孙犁用一生的追寻,打造着完美人性,历经磨难不改初衷,不愧为一位执著的人道主义者,一位美好人性的永远的歌者.
其他文献
该文试图从文学的真实性和文学的叙述话语两个方面对苏童的创作做一次全面的分析,来探讨苏童小说世界的复杂性和深刻性.在对真实性的分析方面,作者把苏童的小说分成前后期,指
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文革”文学的研究意义,这一部分的论述主要是从文学史意义和文化意义两个角度阐发;第二部分是“文革”文学的构成,该文将“文革”文学分为主流
本文从后山受儒道佛影响形成的思想个性,后山与苏轼、黄庭坚、曾巩的交往及对杜甫陶渊明、韩孟诗派的承传关系,后山在北宋党争中的心态剖析及党争对后山创作的影响入手,阐述了后
该文以九十年代“女性个人化小说”为研究个案,立足于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和话语背景进行解读,旨在梳理基本的脉络走向和特点,概括总结出潜在于写作现象之后的背景渊源,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