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女大学生在接受高等工程教育过程中所面临的性别不平等问题的探讨是“新工科”建设人才培养的现实议题。对其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使用自编问卷和访谈提纲,对武汉地区三所具有代表性的工科院校(X、Y、Z)共513名工程类专业的大四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半结构访谈,通过调查发现高等工程教育在入学机会、教育过程、教育结果三个方面表现出性别不平等的现实状况。入学机会方面:仅有32.43%的工科女大学生在专业选择时出于个人对工程的兴趣爱好,入学动机相对于男生更缺乏自主性,同时,只有17.91%的女生在进入大学前对所学专业感兴趣,专业的初始兴趣度较男生低。教育过程方面:男性化的工科价值取向使59.44%的工科女大学生面临学业压力,且工科女生在实践课程上比男生占据更小的优势,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男生的互动较女生多,教材也体现着男性霸权。教育结果方面:工科女生的直接就业率较男生低且有19.48%的女生在就业时遭遇了性别歧视问题,另外,她们对未来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信心也较男生低,仅有38.59%的女生有信心未来在本专业就业。研究以女性主义的观点为主要理论依据,运用女性主义性别平等、社会性别文化建构、“父权制”、性别差异等相关思想对上述高等工程教育的性别不平等问题进行了剖析。最终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分析影响高等工程教育性别不平等的因素。学校方面:学通过文化环境、教学制度、教育内容三方面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性别平等。教师方面:教师的教育方式是影响性别平等的重要因素。学生方面:学生的性别意识是影响性别平等的主观因素。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提出了推动高等工程教育走向性别平等的优化对策。学校层面的对策有:优化校园环境,营造两性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创新工程教育的教学模式和实践模式,发挥女性独特优势;完善教师考评机制,提升教师性别意识;创新高校性别教育课程,实现对学生的性别教育作用。教师层面的对策主要包含两个;加强教师性别知识的自主学习,提升性别意识;规范教师的言行举止,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性别榜样。学生层面(这里特指工科女生)可采取的对策有:培养工科女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增强竞争力和自主意识;提升女性法律意识,维护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