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玫瑰醋传统酿造工艺改良初探

来源 :浙江工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t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酿醋技术历史悠久,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食醋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酸性调味品,不但具有调味功能,而且也有重要的保健功能。浙江玫瑰醋因其玫瑰色泽和独特风味而著称,为浙江地方名牌产品。 浙江玫瑰醋传统生产主要依赖于环境中的野生菌株,进行静置表面发酵。该生产工艺周期长,一般需要3~7个月,每年玫瑰醋只能生产一次。因此,生产规模与产量受到严重限制。迫切需要对浙江玫瑰醋的传统生产工艺进行改进,缩短其生产周期。本论文在摸索传统浙江玫瑰醋酿造工艺的基础上,从浙江玫瑰醋的糖化和醋化工艺两方面出发,对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分析玫瑰醋质量相关的有机酸、氨基酸成分及含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传统玫瑰醋生产过程中存在三边发酵,既糖化、酒化、醋化同时进行。从色率的变化可以初步推断出玫瑰醋色泽形成的主要时期是在发酵第28 d到第40 d。 2.研究了人工接种曲对糖化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单独接种米曲或黑曲,糖化效果不够理想。但0.5%混合曲(米曲:黑曲=1:1)接种缩短了糖化时间(从15 d缩短到3 d左右),糖化后的还原糖含量达到了25.28g/100mL。这样,采用混合曲人工接种促进了糖化过程。 3.研究了醋酸菌接种和发酵控温代替传统自然发酵的方式对醋化的影响。通过对不同醋酸菌生产菌种、接种时间、接种量、接种温度和接种酒精度的分析比较,发现沪酿1.01的醋酸发酵性能要略优于从传统发酵中分离得到的醋酸菌。改进的并比较适宜的醋化工艺条件确定为:接种时间约为第四天(即酒精发酵结束)、接种量为100%、接种温度为35℃、接种酒精度为6.0%。采用该工艺可明显缩短醋化时间,从2个多月减少到13 d左右,表现为5.00g/100mL左右的酸度和约75%的酒精利用率。改进工艺和传统工艺生产的玫瑰醋在醋的色率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 4.对有机酸、氨基酸成分及含量的分析表明:除乙酸外,含量较多的有机酸为乳酸、丁二酸,但未检测到草酸和柠檬酸。另外,改进醋酸发酵工艺条件影响到醋样中有机酸的含量,但对其种类影响不明显。改进工艺和传统工艺生产的玫瑰醋在总酸含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非挥发性有机酸含量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有机酸相比,传统工艺生产的玫瑰醋比改进工艺生产的玫瑰醋多含有两种氨基酸。在氨基酸总量上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前者的氨基酸总量比后者含量高,达到了379.55±9.91 mg/100mL。此外,在一些呈味氨基酸的含量上,如甜味氨基酸(甘氨酸、丙氨酸、丝氨酸、苏氨酸、组氨酸、脯氨酸)和鲜味氨基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赖氨酸),两种工艺生产的玫瑰醋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这说明改进的工艺对一些呈味氨基酸无明显的影响。本论文为浙江玫瑰醋生产工艺改进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用酒液直接生产食醋提供了新思路。
其他文献
研究并开发先进的风力机专用翼型是当前风力机研究领域的热点,对叶片翼型的气动性能进行模拟及优化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本文以湘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10k
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作为近年发展起来的智能优化算法的代表,有着结构简单、容易理解、程序易实现,寻优速度快等特点,适用于求解不可微、非线性、多目标
牛乳中β-乳球蛋白是一种主要的过敏原,大约有60%牛乳过敏人群对β-乳球蛋白过敏。牛乳β-乳球蛋白与水牛乳β-乳球蛋白存在免疫交叉反应,对牛乳β-乳球蛋白过敏的人群也可能对
本论文研发一种安全、环保、节能、高效,且能够实现精确自动控制,有效提升制糖过程中澄清工艺水平的二氧化硫(SO2)气体制备装置。   我国制糖行业,目前面临着白砂糖品质低、
柔性弹簧作为直线压缩机系统的弹性部件,集成了弹簧和轴承的功能于一体,用于支撑活塞与动子组件,保证活塞和气缸的密封间隙。与传统的柱弹簧和线性轴承相比,柔性弹簧具有很高
玉米胚芽粕是将玉米胚芽榨油后得到的一种副产品。但是长期以来,它一般直接作为动物饲料,未被有效利用。  本文以玉米胚芽粕为原料,研究蛋白质的提取工艺及性质。采用超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