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用水需求的急剧增加,水资源短缺问题成为了困扰人们日常生活和制约社会快速发展的大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地下水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逐渐提升,尤其是我国华北平原,新增的灌溉项目基本是以地下水作为灌溉水源。长期的地下水开采带来了地面下沉、海水倒灌、水质变硬等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使华北平原形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深层地下水沉降漏斗,目前地下水位仍以每年2米的速度在下降。然而,即便如此严峻的形势,农户在灌溉时仍大量使用了大田漫灌等高耗水的灌溉方式,显然人们尚未意识到地下水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如果被开采枯竭将导致的严重后果。目前的农业水价过低是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提高农业水价已成为缓解地下水超采形势的当务之急。然而,直接提高农业水价由于可能会损害农户利益一直饱受争议,政策制定者也一直在探索一种“双赢”的水价调节机制。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于2005年8月首创了“一提一补”水价制度,以“提价+补贴”的新形式寻求农户利益和资源保护之间的共赢。本文用2015年8月对桃城区332个农户的实地调研数据,利用中介效应分析法和倍差法模型,从用水量、作物单产和收入三个角度评价“一提一补”水价改革的政策效果。实证结果表明:“一提一补”水价制度的实施可以显著减少约20%的小麦灌溉用水,但是对于玉米和棉花用水量的影响并不显著;“一提一补”水价制度的实施对玉米和棉花单产的影响并不显著,但是会对小麦单产会有些降低且用水量在其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但由于技术进步的存在,农业机械化等因素可以抵消这些负面影响,促进产量提高;“一提一补”水价制度的实施并不会减少农户收入。基于以上结果,本文认为“一提一补”水价调控机制的实施,不仅能够提高农户节水积极性,节水效果明显,也不会降低农户福利,值得推广。为了让“一提一补”水价改革能够在地下水超采地区发挥更大作用,本文尝试做出了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探讨进一步提高水价的可能性、完善用水计量设施、增强农户自发水资源管理的积极性以及推进农业机械化等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