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激活复合物-1的变化及氯吡格雷干预后的临床研究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esm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目前临床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激活复合物—1(PAC-1)变化的研究报道甚少,氯吡格雷干预后的血小板活化状态的研究国内尚不多见,本课题对ACS患者用药前后PAC-1及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的检测,判断PAC-1是否可作为ACS病情监测的有效指标。方法选取2006年6月至2006年12月入院治疗的ACS患者共60例,根据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标准设立为UAP组30例,AMI组30例,并设立对照组30例,分别测定PAC-1表达率、PAI-1与T-PA的含量测定,比较三组间PAC-1、PAI-1与T-PA含量的差异,同时在ACS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依据实验药物的给药剂量及治疗后采血时间点随机分为:UAP氯吡格雷常规剂量组(n=15):连续给予波立维75mg/日,第4日取血;UAP常规治疗组(n=15);基础给药阿司匹林100mg/日,第4日取血;AMI三联组:给予氯吡格雷300mg+低分子肝素钙6150?+阿司匹林100 mg,第2日取血;对照组未应用影响血小板和纤溶系统的药物。观察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取血时间点PAC-1、PAI-1与T-PA含量的变化,比较PAC-1、PAI-1与T-PA的变化情况。结果①治疗前,ACS患者PAC-1的表达率及PAI-1含量、T-P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AMI组PAI-1及PAC-1的表达率水平明显高于UAP组(P<0.05),而T-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UAP氯吡格雷常规剂量组及常规治疗组各指标仍高于对照组(P<0.05);两亚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血PAC-1表达率,PAI-1含量有显著性降低,T-PA含量显著性升高((P<0.05);治疗后两亚组组间比较,氯吡格雷常规剂量组血PAC-1表达率,PAI-1含量降低更显著,T-PA含量显著性升高,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③AMI三联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血PAC-1表达率、PAI-1含量均显著性降低,T-PA含量显著性升高(P<0.05);④ACS患者治疗后各指标仍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可作为冠心病患者病情检测的灵敏指标②T-PA/PAI-1可作为反映冠心病患者内源性纤溶系统活性的有效指标③氯吡格雷起效迅速,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可显著抑制血小板活化,降低纤溶抑制系统活性。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kappa角调整的LASIK手术与标准LASIK手术治疗不同屈光度数近视后眼球高阶像差的差异,评价kappa角调整的个体化切削技术治疗近视的效果。方法:1.观察对象:选取200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