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性与人文性——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意蕴

来源 :黑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aohong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我国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既是人类社会发展观演进的必然结果,又是我们对中国现实反思的结晶。   科学发展观从多方面体现其科学性,它贯穿着唯物辩证法的思考方式,体现了和谐思维的辩证法思想,体现了发展客体空间维度的关联性与时间维度的连续性,是“重点论”与“两点论”的完美结合。同时,它也体现了唯物史观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发展的动力,社会有机体理论诠释了发展的整体性,全面生产理论诠释了发展的全面性。   科学发展观也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思想,充满了人文意蕴。“以人为本”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人文取向,这一思想渊远流长:批判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扬弃了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科学发展观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发展目标,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体现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一致,要求市场经济中公平与效率的协调,体现了个体和群体,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统一。
其他文献
本研究以《逑友篇》为例研究明末清初西哲东渐模式。《逑友篇》是明末清初时期意大利人卫匡国的著作。著作写于1647年,初版于1661年。《逑友篇》的主要通过引述古代西方文献,介
学位
二战以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一个科技大进步、经济大发展和财富大增长的繁荣时期。在此过程中,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但在物质繁荣的背后却是拜物教盛行、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弗洛姆以其《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是人本主义的观点。在弗洛姆看来,人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哲学
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技术机会是技术创新理论研究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理论界并未特别重视技术机会的研究,而实践中我国企业的机会至上战略又影响了企业对技术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