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翅碱蓬是辽河口一种重要的生态资源,无论是在丰富湿地环境、调节区域气候、加强旅游价值方面,还是对于提高当地人民生活质量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近三十年来,辽河入海口的翅碱蓬湿地经历了几次大幅度衰减演变,严重影响了当地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翅碱蓬湿地断崖式退化还影响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开展翅碱蓬湿地的时空演变、分区以及驱动因素研究对改善翅碱蓬湿地生态环境、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本研究以盘锦市辽河口东岸为研究区域,以1988-2019年的遥感影像作为基础数据,运用ENVI5.3软件中最大似然法对研究区地物进行识别解译,提取辽河口地物信息及分布特征,通过转移矩阵分析翅碱蓬湿地与其他地物的空间转化关系,运用Fragstats4.2在景观层面分析翅碱蓬湿地的时空演变特征,运用Arc GIS10.2划分湿地网格,提取网格翅碱蓬湿地面积信息,采用熵值法计算退化分值并进行分区,最后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方面分析辽河口翅碱蓬湿地退化的影响机制。本研究结论如下:(1)1988-2019年间,本研究将辽河口东岸翅碱蓬湿地面积变化进展划分六个阶段,分别为小幅度波动阶段(1988-1999年)、全面增长阶段(2000-2001年)、急剧退化阶段(2002-2004年)、稳定增长阶段(2005-2014年)、全面退化阶段(2015-2016年)、小幅度波动阶段(2017-2019年)。其中,2014年翅碱蓬湿地面积达到最大值10.05 km2,1992年达到最小值0.37km2。翅碱蓬湿地退化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东部边界处,临近人工建筑;翅碱蓬湿地增长主要分布于研究区西部临海处。(2)1988-2019年间,研究区翅碱蓬湿地净减少面积为40.65km2,净增加面积为40.46 km2。其中河流滩涂、芦苇湿地与翅碱蓬湿地之间的相互转化占比最大,芦苇湿地与混生湿地转化为翅碱蓬湿地面积分别为2.85 km2与3.32 km2,河流滩涂的转化与人工建筑的侵占翅碱蓬湿地面积分别为1.18 km2与4.81 km2,人工建筑占用是翅碱蓬湿地减少主要根源。(3)依据对研究区翅碱蓬30年生长和退化态势分析,翅碱蓬湿地可划分七个分区,分别为翅碱蓬高度生长区、中度生长区、低度生长区、重度退化区、中度退化区、低度退化区以及未生长区。翅碱蓬湿地生长区总面积为14.05 km2,退化区总面积为6.81 km2。数据分析表明,翅碱蓬湿地生长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近海处,与河流滩涂交互分布,翅碱蓬湿地退化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部与东部边界处,受人工建筑干扰严重区域。(4)通过对气象及土壤自然影响要素分析,研究区翅碱蓬湿地退化与气象因素(降水量、气温、日照时数)整体相关性不高,表明气象因素不是翅碱蓬湿地退化的主导因素。土壤因素中的p H值、碱解氮含量、速效钾含量以及有效磷含量整体与翅碱蓬湿地面积相关性不高,对翅碱蓬湿地退化影响较小,而土壤含水量及含盐量指标与翅碱蓬湿地退化相关性较大,是翅碱蓬湿地退化的主导因素。人为因素对翅碱蓬湿地退化影响显著,农业的耕地开垦与旅游业的建设开发直接造成翅碱蓬湿地面积减少,而防潮大坝、旅游设施以及水库等修建改变了翅碱蓬湿地生长的外部环境,人为因素对翅碱蓬湿地退化呈现显著相关关系,人为因素是造成翅碱蓬湿地面积退化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