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肝内胆管细胞癌增强CT特征的分析,研究肝内胆管细胞癌不同增强特征与其病理学特征的相互关系,以提高对肝内胆管细胞癌CT和病理学特征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于辽宁省肿瘤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经病理诊断证实为肝内胆管细胞癌50例。所有病例术前均经过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基于强化方式的不同,将肝炎病史情况分为肝炎组和无肝炎组,将肿瘤最大径分为<3cm组、3~6 cm组及>6cm组,将病理分化程度分为高分、中分化和低分化组,将病理大体形态分型分为肿块型组、浸润狭窄型组、胆管内生长型组。并通过统计学方法比较各组病例肿瘤强化方式的差异。结果:对比分析测量后得出四类不同的强化方式,I型(31例):早期动脉期边缘环状强化,随着扫描时间推移呈现向心性强化。II型(4例):肿瘤持续性渐进性强化。III型(5例):边缘轻度强化,内部大部分不强化,中央区域散在分布轻微强化灶。IV型(10例):动脉期轻中度强化,之后强化减退。肝炎组(23例)强化类型(I~IV型)分别为10、4、3、6例,无肝炎组(27例)分别为21、0、2、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肿瘤最大径<3 cm组(12例)强化类型分别为3、1、5、3例,3~6cm组(19例)强化类型分别为16、1、0、2例,及>6cm组(19例)强化类型分别为12、2、0、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高分、中分化组(24例)四种强化类型分别为16、2、3、3例,低分化组(26例)分别为15、2、2、7例,不同病理分化程度患者的强化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5)。病理大体形态肿块型组(25例)强化类型(I~IV型)分别为19、2、2、2例,浸润狭窄型组(12例)分别为9、1、2、0,胆管内生长型组(13例)分别为3、1、1、8例,不同病理大体形态分型病例的强化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强化方式多样,通过对比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增强特点,得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强化类型与病理大体形态分型及病灶大小有关,而与病理分化程度无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