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恶性肿瘤是世界上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极大地危害人类的健康。现有的抗肿瘤药物存在着药效差、特异性差和毒副作用大等问题。因此,多途径筛选低毒、高效、特异的药食两用抗肿瘤植物资源仍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鳄嘴花(Clinacanthus nutans Burm.f.Lindau)为爵床科鳄嘴花属植物,又名忧遁草、沙巴蛇草,青箭,广泛分布在中南半岛、马来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广西、广东、云南、海南等地区,药食两用,是民间的一种野菜,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恶性肿瘤等。本文以马来西亚产野生鳄嘴花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离提纯、结构鉴定、体内外抗肿瘤活性评价和免疫激活调节机制等,较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其中主要抗肿瘤成分、抑瘤功效机理和食用安全性等问题,为开发天然安全有效的鳄嘴花抗肿瘤食品或食品保健品奠定基础。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首先以鳄嘴花为原料,采用溶剂法、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柱层析及重结晶等方法进行成分分离及纯化技术,并利用HPLC-MS、光谱法(1HNMR、13CNMR、HBQC、COSY)、GC-MS、IR和HPLC等分析技术,从正丁醇部位中经柱层析与30%乙醇洗脱纯化后的部分中鉴定出有抗癌活性功能的6个黄酮碳苷类化合物(荭草苷、异牡荆苷、异荭草苷、牡荆苷、夏佛塔苷和芹菜素)。(2)随后采用高通量基因芯片表达谱学技术,观察CN30治疗Hep A移植瘤鼠肿瘤后在基因水平上差异基因的表达状况。以对CN30药理功能与抗癌机制进行大面积初筛。结果表明:共有773个基因被差异表达,聚类分析也发现与肿瘤及免疫调节有关的差异基因有近500个。其中345个差异基因表达下调(P<0.05);430个差异基因表达上调(P<0.05)。分析结果发现:与肿瘤,免疫失调等疾病有关的基因(靶基因)差异表达的有504个;受影响的信号转导通路主要有有丝分裂、Pi3k-Akt、WnT、p53、P450、核因子κB(NFκB)、Janus激酶、转录活化因子(JAK/STAT)和维甲酸等。(3)紧接应用了MTT、免疫印迹分析、免疫荧光组织化学、胞内染色流式分析、酶联免疫吸附法、生化指标测定等技术进行试验验证。确定了鳄嘴花提取物CN30的体内抗肿瘤机制,研究数据表明:鳄嘴花CN30中主要的抗肿瘤小分子活性物质-黄酮碳苷,具有较强的体内抑制移植瘤鼠HepA的增殖作用,可激活CD8+T细胞,CTL细胞,Th1,Th2和Th17细胞亚群,上调MHC classⅡ,Foxp3,Casp 3,Bax,Bad,CD4+,IL-2和IFN-γ蛋白因子的表达;下调Bcl 2,Bcl-xl,PI3K和AKT蛋白因子的表达。Western blot还证实了鳄嘴花黄酮碳苷能上调Casp 3/Bad和下调了Bcl 2/IL4的表达。因此可以认为通过NF-κB信号、细胞迁移、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与抗肿瘤细胞增殖是CN30在体内主要的免疫抗肿瘤机制。(4)最后系统评价了鳄嘴花醇提取物的食用安全性。通过喂食试验鼠不同剂量的鳄嘴花醇提浸膏,观察其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和遗传毒性。结果显示,急性毒性试验中各剂量组小鼠虽无死亡,但血清生化指标表现为TBIL、ALT的升高。亚慢性毒理试验各剂量组与对照组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和血清转氨酶(ALT和AST)增加显著,大鼠肝脏重量也显现增加。而鳄嘴花醇提物未表现有遗传毒性。综上可知,鳄嘴花的传统药/食剂量基本安全,但仍应尽量避免长期大量食用鳄嘴花,以免导致肝肾毒性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