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卵圆孔未闭相关卒中(patent foramen ovale associated stroke,PFO-AS)发生的高危因素,并建立其风险列线图模型。方法:本课题连续收集了PFO患者184人,分为PFO-AS组和对照组。通过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传统脑血管病风险因素、心脏结构及功能、卵圆孔解剖及血流动力学特点的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讨PFO-AS发生的高危因素,建立可个体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卵圆孔未闭相关卒中(patent foramen ovale associated stroke,PFO-AS)发生的高危因素,并建立其风险列线图模型。方法:本课题连续收集了PFO患者184人,分为PFO-AS组和对照组。通过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传统脑血管病风险因素、心脏结构及功能、卵圆孔解剖及血流动力学特点的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讨PFO-AS发生的高危因素,建立可个体化预测PFO-AS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并对列线图模型的区分度和准确性进行验证。结果:1.与对照组的一般资料、传统脑血管病风险因素相比,PFO-AS患者的年龄偏大,男性占比更多(P<0.05),体重指数在两组之间分布相似(P>0.05),吸烟史、高血压更易存在于卵圆孔未闭相关卒中患者中(P<0.05),饮酒史、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在两组中的分布无差异(P>0.05)。2.通过评估两组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发现,与对照组相比,PFO-AS患者LADI、LVEDd、E/e’、LAA-EV更大(P<0.05);RADI、LVEF在两组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卵圆孔解剖及血流动力学特点发现,大型PFO、极大量RLS、静息LRS在PFO-AS患者中发生率更高(P<0.05),长隧道型PFO、房间隔瘤、下腔静脉瓣或希阿里氏网、原发隔活动度大、下腔静脉与卵圆瓣夹角、静息RLS、大量RLS在两组中的分布相似(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LADI>18 mm/m2、极大量RLS是PFO-AS发生的高危因素(P<0.05)。男性发生PFO-AS是女性的6倍;LADI>18 mm/m2者罹患PFO-AS的风险是对照组的3倍;存在极大量RLS的卵圆孔未闭患者出现PFO-AS的概率是没有极大量RLS的卵圆孔未闭患者的3倍。5.基于以上3项高危因素,本研究构建了预测PFO-AS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使用Bootstrap自抽样法对列线图进行内部验证,C-index为0.799(95%CI:0.739-0.857),说明该列线图具有良好的区分度。ROC曲线显示,建模组和验证组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3(95%CI:0.729-0.857)和0.890(95%CI:0.862-0.972),说明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准确性。Calibration曲线显示,建模组和验证组的校正曲线与理想曲线均表现出较好的符合度。结论:男性、LADI>18 mm/m2、极大量RLS是PFO-AS发生的高危因素。临床医生可根据列线图模型预测卵圆孔未闭患者发生PFO-AS的风险,从而协助临床医生选择正确的治疗和预防方案。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急性、慢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目的:对不同起病方式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着重探究急性、慢性起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降低误诊漏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
目的:总结分析以肝功能异常为首发儿童肝豆状核变性(wilson’disease,WD)的临床特点及基因型,以期对此病获得更多的认识,提高早期诊断率,更有效的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消化肝病专业就诊的10例以肝功能异常为首发的WD患儿的病史及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其临床表现及肝功能,血铜蓝蛋白,尿铜,尿常规,肝脾B超,头颅MRI,角膜K-F环,血常规,Coombs试
目的:探讨癫痫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其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检测37名癫痫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叶酸及维生素B12,并进行MoCA认知评估和汉化MASQ量表。根据MoCA评分分组:0.05);两组认知领域在视空间/执行功能、语言、抽象
目的:研究18-34岁的青年脑梗死的分型、危险因素及预后情况。旨在提高人们对该病的认识,使该部分青年脑梗死患者更好地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减少发病率、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方法:1.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19年10月至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12例18-34岁的青年脑梗死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18-34岁的青年脑梗死不同病因分型的危险因素情况。2.按m 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
第一部分:多发性硬化患者的血管周围间隙影像特征研究目的:血管周围间隙(perivascular spaces,PVS)因其在白细胞运输中的作用以及调节免疫反应的潜力而日益受到重视。这项研究旨在分析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患者PVS的影像特征。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7年至2020年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确诊为MS的患者(n=82例)及健康对照组(n=35例)的
目的:通过高分辨磁共振(HR-MRI)探讨缺血性事件后随时间增加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责任斑块增强程度的变化,同时寻找斑块内出血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1.连续收集2019年11月至2020年5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行HR-MRI检查提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2.分为急性期组与非急性期组,比较两组责任斑块的强化程度。3.分为斑块内出血组(IPH组)与无斑块内出血组(NIPH组),比较两组年
目的:应用3.0T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ascular wall imaging,HR-MRI VWI)技术,评估豆纹动脉供血区、非豆纹动脉供血区急性梗死与大脑中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豆纹动脉(lenticulostriate artery LSA)数量的相关性,了解脑梗死体积和豆纹动脉分支模式的关系。方法:收集201
目的:探讨基于DKI各向异性参数KFA和FA评估基底节区缺血性脑卒中后白质微结构的改变,并探索与运动功能损伤的相关性。方法:纳入首发孤立基底节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0例,根据卒中后DKI检查时间,将受试者分为亚急性早期卒中组和慢性期卒中组。匹配健康受试者30例。基于KFA和FA指标进行TBSS分析,分别进行卒中组和健康对照组独立样本T检验(P<0.05),将显著结果均值与临床评分(Lovett肌力分
目的:系统评价普拉克索与安慰剂相比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检索时限均为建库到2020年12月31日,查找所有普拉克索治疗PD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CT)及相关文献的参
第一部分LAA型与CE型AIS侧支循环及其预后影响:基于MRA的初步研究目的:侧支循环是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的重要预后因素,但尚未见基于病因的相关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与心源性栓塞型(CE)AIS侧支循环差异,以及该差异是否影响侧支循环对预后的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前循环AIS病例的临床与MRI资料。按照TOAST标准进行病因分型;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