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民工的政治价值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yl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经济总量也跃居世界第二位,经济发展吸纳的就业数量也与日俱增。农民工是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一支劳动大军,是我国历史和国情的产物。这一群体的大量涌现,为社会和国家创造了财富,为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农民工主要指户籍仍在农村,但是在城市或者本地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群体。据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12年我国农民工总量比上年增加983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6336万人,增加473万人,增长3%;本地农民工9925万人,增加510万人,增长5.4%,总数超过2.6亿人次。面对如此庞大的群体,考察农民工的需求,了解其政治价值取向,描绘当代公民政治价值观的个案图谱,对于当局有针对性地获取合法性资源,推进民主、自由、法治等现代化的政治价值观的传播都是大有裨益的。本文借助《传统文化与中国政治发展道路选择》的国家级课题,抽取其中代表农民工价值观的数据,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提取的228个农民工样本的数据进行分析。本文主要从农民工的民主观、法治观、自由观、变革观四个方面展开,考察农民工群体的整体价值观以及不同变量对于农民工群体政治价值观的影响。首先,从农民工的整体价值观来说,从民主观来看,农民工群体倾向中国化的民主高于城市水平,说明农民工群体对民主的现代化理解还不到位。从变革观来看,农民工群体的社会变革观持迷糊态度的比例较之于农业户口的整体状况更低,说明农民工群体更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其次,考察不同离村频率的农民工之间的政治价值观差异会发现,较高的离村频率其思想的市民化程度比较高,越倾向于西方化的民主观;在变革观方面,离村频率适中的样本对社会变革持温和态度的比例最高;对自由和法治的理解与离村频率之间的相关性不是特别明显。考察进城务工与留守本地打工的农民工群体之间的政治价值观差异会发现,在民主观方面,进城农民工倾向西方化民主观的比例稍高一点;在社会变革观的选择上,留守农民工群体对社会变革持温和态度的比例较高;在自由观方面,进城农民工表现出可以批评政府的积极自由倾向,接受城市化洗礼使其思想也带有一定的批判性;在法治观的选择上,其更倾向于偏激的法治观的比例也越高。考察不同职业的农民工群体之间的政治价值观差异会发现,在对民主的理解上,农业生产者和建筑环卫等体力劳动者比较倾向中国色彩的民主观,大学生群体比较青睐西方式的选举式民主;在对自由的理解上,大学生群体表现出控制政府的积极自由倾向。考察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民工群体之间的政治价值观差异会发现,收入水平越低,秉持激进主义法治观的比例就越高;总的来说,收入水平较低的群体其思想的偏激程度和模糊程度就较高。考察不同受教育水平的农民工群体之间的政治价值观差异会发现,低受教育水平者对民主观所持模糊态度的比例较高,受教育水平较高者比较倾向于实质民主;在社会变革观上,受教育水平较低者激进主义的比例最高,教育水平较高者持渐进主义态度的比例较高;在自由观的选择上,受教育水平较低的群体和受教育水平较高的群体倾向控制政府的积极自由的比例略高一些;总的来看,受教育水平对农民工政治价值观的影响还是比较显著的。最后,考察不同水平的民主意识与激进抗争行为参与程度之间的关系后发现,民主意识越强,其维权意识就越高,选择极端的方式来维护自己权益的可能性就会偏高一些;农民工群体民主意识最强的样本中支持性参与行为参与程度最强的样本比例也最大。民主意识越高的农民工群体倾向于进行较高的政治参与。总结来说,民主意识与农民工群体不同政治行动的参与程度之间的相关性还是明显的。
其他文献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走上了西方式自由民主道路,再次证明民主的基本价值观念已经跨越了不同种族、社会、文化的界限,赢得世界各国的普遍的认同。然而,历史上,各个国家在民主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