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业银行是世界各国金融体系的主体.作为以赢利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银行和货币创造者,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特殊地位毋庸置疑.商业银行业的生存质量及改革对于一国金融和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20世纪80年代起至今,西欧、东欧、拉美、东南亚等地域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政治经济金融背景和各异的目标动机驱使下实施了商业银行的非国有化改革.根据其采取的手段和方式,可分为四类具有代表性的模式:以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为主体的模式;以出售政府所持国有银行为主体的模式;以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为主体的模式和以发放股权凭证和投资基金管理的手段为主体的模式.各国和地区非国有化模式的选择依赖于诸如资本市场发展、法律环境、改制银行情况、非国有化目标等具体国情.各种模式都有其优势劣势和不同的适用性.无论采取何种模式实施商业银行非国有化,资源配置有效性增强、个体及行业效率提高、非国有所有权范围扩大是商业银行非国有化所希冀达到的目标.中国的银行业的资本主体日益多元化,但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仍占垄断地位,银行业的竞争并不充分.市场准入的高壁垒和并不灵活的投资机制阻碍了非国有资本主体参与市场竞争,整个银行业表现为缺乏整体效率和规模经济效应.银行业投资主体有待多元化以促进资本实力的增强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促进良性竞争和发展环境的形成.对中国商业银行进行非国有化改革将克服原有的产权缺陷,提高行业竞争效率,符合制度变迁的适应性要求和监管成本收益的要求.此外,从理论、政策环境、配套措施、非国有资本存量等角度分析,中国商业银行的非国有化也具有可行性.因此,在非国有化改革中充分借鉴国外的经验,通过股份制改造,引入国外战略投资者,出售政府所持国有银行的手段以构筑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多元化产权结构和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的现代商业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