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追寻文学与贝娄追寻小说的差异研究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anney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追寻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在以反传统为宗旨的现代文学潮流中,不但没有失去光彩,反而得到了新的发展。追寻主题旨在表现个人对存在意义的追寻,对自由与理想的追求。这一主题一直以来都吸引着无数作家的注意力,不论在老作品还是新作品中,均得到了充分的体现。197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作家索尔·贝娄在其文学生涯中,创作了一系列追寻小说。受到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影响,贝娄的追寻小说具有新的特点。本文对贝娄的《赫索格》、《勿失良辰》、《奥吉马奇历险记》及《雨王汉德森》等主要作品的文本进行了系统解读,试图对比传统追寻小说与贝娄的追寻小说的不同之处。传统追寻文学与贝娄的追寻小说之间的差异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追寻目标的不同。传统追寻者的追求目标是财富、荣誉或是灵魂的永生。而在贝娄的作品中,追寻目标由外部条件转化到人物内心世界。他的主人公们追求的不再是建功立业,赢取功名,而是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追求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中,用以缓解焦虑与恐惧的精神解药;其次是追寻者的区别。在传统追寻文学中,追寻者被刻画英雄式人物。并且,在故事的最后这些英雄式人物都能达成预先设立的追寻目标,成功归来。与他们相反,贝娄的追寻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反英雄式人物。他们往往不能达成追寻目标,以失败告终,最终一无所获;第三点差异在于叙事技巧的不同。传统追寻文学采用了诸如第一人称叙述、插曲式的故事情节、结尾的圆满结局等常见的叙事手法。贝娄则把一些现代或后现代的叙事技巧运用到他的追寻小说中,如意识流、多重时序、以及开放式结尾的运用,使作品更具深度与启发性。论文通过探索传统追寻文学与贝娄追寻小说的区别,旨在深化追寻主题的特征,以及探索贝娄对这一主题所做的新的发展。贝娄不仅继承了传统追寻文学的显著特征,并且将其与现代主题与叙事技巧进行了融合,在很大程度上对追寻小说进行了革新和突破。
其他文献
自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后,许多研究者都已在相关领域作了大量的工作,写了许多文章并引进了两种宏观的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同时,大量的微观的具体的翻译技巧和方法也已经出现。
翻译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它不仅涉及两种语言,还涉及两种文化。中国古典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中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
唐·德里罗是二十世纪中后期最为著名的美国小说家之一,其作品近二十年来被广泛的讨论研究。他的小说大多探讨和剖析后现代美国社会的本质和真谛,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白噪音》。
1976年,汤亭亭的《女勇士》一经问世,便成为备受评论界关注的华裔文学作品,受到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其中不乏一些白人对其中中国传统文化现象的误读,或受到来自作家本民族的一些男
《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作为全国大学英语课程使用的主要教材之一,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内容上看,它正改变传统同类教材以读、写为主的编写原则,将读、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1939-)是当代英国文坛多产而最具影响力的女作家之一,在学术界享有盛誉,被称为“妇女作家”和“谨慎的女权主义者”。本论文以德拉布尔的两部小说《金色的耶
20世纪以来,随着多元文化的不断兴起,边缘文化群体纷纷活跃起来。女权主义作品与少数族裔作品大量涌现,大批文学批评方法也不断兴起。这些边缘文化作品存在一个共同的主题,即揭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