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7-1949年尼赫鲁的中国观及其对华政策以1947年印度独立为分水岭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中印友好合作的黄金时期,1939年尼赫鲁访问中国和1942年蒋介石出访印度是这一时期的标志性事件。在第二个阶段中,尼赫鲁对中国国民党政府的态度和政策是不断变化着的。鉴于尼赫鲁和蒋介石之间的个人友谊及国民党对印度独立的支持,尼赫鲁对中国国民党政府的友好肯定是毫无疑问的。但随着国民政府在内战中逐渐失利,尼赫鲁对国民政府的态度开始出现变化。而国民政府的失败,导致尼赫鲁对蒋介石及国民政府的评价进一步下降,称蒋介石政府是极其腐朽和反动的。尼赫鲁不希望将来在他与共产党政权打交道时因为他与倒台的国民党政府有关系而陷入尴尬的境地。印度独立前,尼赫鲁的思想中包含着一些理想主义因素,但随着新兴民族国家的诞生,尼赫鲁一切思想和行动都以印度的国家利益为准绳,其思想的核心因素就是其大国理想:将印度塑造成为世界性大国、恢复印度在世界文明中应有的地位。印度独立后,尼赫鲁一直认为未来亚洲的安宁主要依赖于维护中印之间的友好关系和合作精神。因此,尼赫鲁与中国国民党政府的关系非常友好,并且在共产党掌权后,他就开始寻求赢得新政权的信任。尼赫鲁认识到印度不可能在一个敌对分裂的亚洲中得到很好的发展,这是促使他与中国保持合作的根本原因,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当政。尼赫鲁个人的对华观念在印度独立初期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很明显,因为印度高层在对待中国问题上还存在着分歧。但尼赫鲁自始至终都意识到中国的影响力和潜力,他同情并支持中国的抗日斗争,也意识到抗战胜利后中国在国际地位上的巨大变化。尼赫鲁对国民党中国的友好是有着实质意义的,不仅因为国民党与国大党长期的的友好交往,而且中印两国之间存在着合作,这对两国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尼赫鲁对共产党中国的友好只是表面文章,尼赫鲁需要同中国合作来实现其领导后殖民时代亚非国家的大国梦想,也需要同中国友好减轻北部边界的国防压力,以便集中全力防御巴基斯坦可能的进攻。同时,尼赫鲁希望通过对华友好来换取中国在边界和西藏问题上的让步。尼赫鲁想要发展中印友好合作关系,可是在处理与中印关系相关的具体问题时却又过度追求印度的国家利益。尼赫鲁中印合作主宰亚洲的观念与其过度追求国家利益的政策间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这就决定了尼赫鲁的对华友好政策只能是流于表面,注定难以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