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透明土材料的被动桩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67329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家建设的大规模开展,大量高层建筑、桥梁和港口不断涌现,高速铁路、公路路网的加密,城市地铁建设的发展,沿海地区围垦以及大面积回填,被动承受周围土体侧压力的被动桩现象在诸多工程实践中出现。目前国内外对被动桩桩-土相互作用的研究大多是以桩体本身为研究对象,而对桩周土体的关注有限,并且模型试验研究中由于土体的性质导致其可视化程度较低,而不能得到完整准确的变形场。本研究将透明土材料和PIV技术结合应用到被动桩模型试验中,自行设计了包括光学平台、模型箱系统、激光器、CCD相机等在内的三维测量系统,对受土体侧向位移作用下被动桩桩周土体三维位移场进行非插入式测量;并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透明土模型试验进行了重要参数的敏感分析。通过大量阅读相关文献、总结前人的结论和经验并结合本模型试验特点,本文首先设计制作了适用于被动桩透明土试验的模型箱系统,并优选确定了合理的配置透明土的材料和方法以保证试验过程中激光穿透透明土产生的散斑场清晰可见。使用PIVview2C软件对透明土模型试验得到的图像进行处理,得到的结果表明:单桩情况下桩的埋深对桩土相互作用的影响明显,埋深越大桩周土体的相对位移越大;两桩情况下桩间距对桩间土拱效应的影响显著,桩间距越小桩间土体位移等值线越接近拱的形状。桩周土体位移场呈现出这种变化规律是由于土体受到外部荷载作用下发生水平位移,在位移过程中由于桩的存在限制了部分土体的移动,使土体内部产生不均匀的相对位移,又由于土体颗粒之间存在粘聚力和摩擦力,在发生相对位移之后土壤颗粒之间产生“楔紧”效应。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透明土模型试验进行三维建模分析,将得到的桩周土体位移场与试验等值线图进行比对,结果表明两者基本一致,这也验证了透明土模型试验的可行性与准确性。之后对单桩的数值模拟,研究了土体侧向位移形状和桩径两个变量对桩周土体位移场的影响,位移等值线图表明当位移形状为矩形时影响最为明显,抛物线形次之,三角形最小;随着桩径的减小桩土相互作用逐渐减弱。对两桩和双排桩的数值模拟,从土体应力的角度分析了桩间距、土体粘聚力对两桩间土拱效应和双排桩布置方式对土拱效应的影响。分别绘制了土体应力分量沿X、Y轴的分布曲线并计算了桩土荷载分担比,曲线的变化规律表明随着桩间距的减小、土体粘聚力的增大,两桩间土拱效应越来越明显,桩土相互作用也更显著;双排桩前3后2的布置方式相比前2后3的布置方式桩土相互作用略明显。本研究对揭示被动桩与周围土体的作用规律以及深入了解桩土相互作用机理有参考价值,并可为被动桩的优化设计等实际工程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其他文献
钾元素与植物生长发育密切相关,是多种农作物的品质指标,在植物细胞内参与多种生物学路径,具有复杂的分子调控网络。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具有较强的适应
股东会决议不成立制度属于公司法上股东会决议瑕疵救济体系的一部分,其调整的是股东会决议程序有严重瑕疵的情形。长期以来,我国并未在立法中规定决议不成立制度,学者们以股
脱落酸(ABA)受体PYR/PYL/RCAR通过与渗透胁迫诱导的ABA结合,参与植株体内ABA介导的信号转导过程,在调控植株干旱逆境抵御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对1个响应干旱的
教育改革具体落实的重点在于教师,《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指出要将生物学核心素养作为培养学生的标准。要学生具备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前提是教师要具备相关素
在码头工程设计领域,国外的主流标准规范已采用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而国内仍采用《水运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S146-2012)这一基于力的设计规范,未能体现基于性能的抗震设
近年来,刺激响应性纳米药物递送载体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发展。其中,pH响应纳米药物载体是研究最为广泛的一类纳米载体。而pH响应纳米药物载体的设计关键在于找到一个窄的恰当
当前债券市场日益繁荣,城投债逐渐受到追捧。但由于我国债券市场还不够成熟、债券发行主体自身资质较浅、以及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信息披露落实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其产生的
基于关系型数据库的MPP(Massive Parallel Processing,大规模并行处理)数据库因其对SQL标准的完善支持和大规模并行处理的方式,为大数据处理和分析提供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案。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愈加密不可分,各国经济通过跨国经济纽带联系在一起,任何一国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世界各国的经济相互依存,祸福相依。一方面,信息壁垒的消减使商品和资本的跨国流动得以实现,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传播推动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在开放经济体系下一国的经济波动很容易通过“蝴蝶效应”在全世界范围内扩散。与此同时,随着“碎片化”生产模式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国际分工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得国际分工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从产业间和产业内分工深入产品内分工层面,全球价值链体系显示出垂直分离和重构布局。这一过程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产品完整的生产过程被分割为连续不同的工序和环节,分布在各个国家或地区,形成全球生产分割。这种新型国际生产模式综合了生产的片段化和市场的一体化两大趋势,打破了单个国家和产业价值链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并不局限于在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