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民工养老保险在我国开展已有一定年数,但参保率和待遇水平一直很低从2011年下半年起,我国多地开始将外来从业人员的养老保险纳入到城镇职工的体系内但这一政策并未使所有外来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险状况得到改善,小部分农民工的个体福利还因此蒙受了损失在很大程度上这要归因于他们的市民化程度不高:部分农民工进入城市后仅完成了身份上由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转变,其在城市生活中还扮演着边缘人的角色让这些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工为社会福利水平地提升而付出代价显然是不合理的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对现行的养老保险模式加以完善,让更多的农民工能够参与到这一体系中来这对于社会公平以及养老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共分七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分述如下:第一章,绪论陈述了本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中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提出了论文的方案设计和逻辑结构,总结了论文的创新点第二章,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阐述农民工市民化养老保险一般涵义的基础上对本文中所涉及的概念和理论作了相关的界定和梳理通过对理性人假设的阐述得出,将所有农民工都纳入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领域的做法从福利经济学角度看不符合帕累托最优,会受到部分社会成员的抵制第三章,农民工及其养老保险路径的现状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访谈数据搜集的方式了解农民工的生活状况及养老保险情况通过对农民工获取养老保险的路径(政府就业和土地)地分析,提出要实现市民化,最为直观的就是要让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城市户籍所赋予的包括养老保险在内的各项社会福利措施,使这些迁移人口真正的融入到城市大家庭中第四章,市民化进程中养老保险的路径比较通过费用归宿模型证明农民工工资弹性较小,在单一路径的养老保险模式中他们与城镇职工缴纳的名义养老金费率相同的情况下,其实际分担要高于城镇职工;另一方面对于人力资本偏低的农民工群体而言较高的缴费基数具有挤出效应,使其面临失业的风险相比单一路径的保险模式,多路径模式具有可以满足个体异质性需求保障水平适度合理的特点第五章,农民工养老保险的路径设计建立农民工市民化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抽样调查的农民工进行市民化打分,按照市民化能力意愿指标的高低将被调查人群进行了分组;对抽样数据的分析表明经济生活与参保意愿相关度较高情感认同与模式偏好的相关度较高,即农民工城保或是农保的偏好一定程度取决于其对于城市的归属和认同感;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在所列举的变量中对参保可能性影响最大的是对于制度的了解程度,这对于如何提高覆盖率具有指导意义第六章,农民工养老保险路径选择的对策建议根据上文的分组结果结合对农民工参保意愿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适合不同组别的参保对策和进一步提高参保率的意见建议;指出要着力加强政策的针对性,发挥居委的近源优势做好政策宣传工作,加强政策落实的可持续性第七章,总结展望对本文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对不足之处提出指正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市民化这一社会学范畴的概念纳入到了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的讨论中,这两者相结合的分析范式是一种新的尝试,并且从定量分析的结果来看,两者之间在统计学意义上确实是存在密切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