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2002年,中国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后统一简称为“指导原则,,),将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证型分为: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肾气虚寒证、肝肾阴虚证、瘀血痹阻证5个证型。在实际临床上,我们经常遇见有些患者的临床表现,或同时符合上述分型的2种(或2种以上),或又都不符合,这就降低了临床医生对类风关辨证的准确性,而治疗效果也就差强人意。吾师金实,从事一线临床近五十载,鉴于上述问题,金师根据其丰富的个人临床经验,将类风关病人中医证型调整为:风寒湿痹证、风湿热痹证、寒热错杂证、正虚邪恋证、风湿痰瘀证5个证型。故本研究是为探讨金师经验分型特色及总结其对类风关的辨治经验。目的:总结更符合类风关门诊病人的实际临床分型;探讨金老临床中医分型与实验室检查结果的相关性;总结金老的证治经验及其用药特色,继承和发扬名老中医在治疗类风关方面的学术思想。方法:将300例门诊病例根据其临床表现,分别参照《指导原则》及金师经验原则进行证型归纳,并将两者结果进行比较,探讨其临床符合性;根据病例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探讨金师的各个分型与实验室检查结果的相关性;通过理论探讨及病案分析,总结金实教授类风关的辨治经验。结果:据《指导原则》分型示:湿热痹阻证与寒湿痹阻证稍多,分别占14%、19%,而肾气虚寒证、肝肾阴虚证和瘀血痹阻证则占少数为:3%、9%、10%,但其他证型占45%;按金师经验分型示:风寒湿痹证占19%,风湿热痹证占14%,寒热错杂证占28%,正虚邪恋证占14%,风湿痰瘀证10%,其他证型占15%。实验室检查结果与金师经验分型的相关性探讨示:RF在各个分型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ESR和CRP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金实教授的经验分型更符合实际临床;各个分型中,RF值无统计学意义,但数值均较高,ESP、CRP数值亦明显升高,且存在统计学意义,ESR由高到低为:寒热错杂证、正虚邪恋证、风湿痰瘀证、寒湿痹阻证、风湿热痹证,CRP由高到低为:寒热错杂证、风寒湿痹证、风湿热痹证、风湿痰瘀证、正虚邪恋证;金实教授治疗类风关的学术思想的理论基础扎实,且实际临床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