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押沙龙,押沙龙!》中的悲剧主题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kco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廉·福克纳(1897-1962)是一位极其伟大而重要的美国现代作家,也是享誉世界文坛的一位文学大师。作为一位美国南方作家,福克纳一生都扎根于地域特色鲜明的美国本土,在他的家乡笔耕不辍,创作出一部又一部的传世佳作。《押沙龙,押沙龙》就是其中之一。该小说是福克纳创作巅峰期的一部力作,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文学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穷白人托马斯·塞得潘一生致力于追求他的“宏伟蓝图”,即建立一个纯种白人血统的大家庭,实现自己的梦想。然而这一小说却充满了强烈的悲剧性。本文将对福克纳的《押沙龙,押沙龙》的悲剧主题进行全面深入的解读。本论文有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了福克纳的生平,作品,人们对该小说的评论和国内外研究动态,以及本论文的结构。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小说中现代个体的异化。第三部分论述小说中的黑人在精神上表现出的人性泯灭。第四部分阐述小说中黑人个体的自我身份问题。最后是本论文的结论。该论文认为福克纳不仅深刻地揭示了该小说的悲剧主题,而且成功地揭示了人类生活当中的永恒的主题,如爱,恨,反叛,乱伦,异化,家族的没落,对身份的追寻等,正是这些因素构成了本论文的悲剧主题。这些悲剧因素使得他的作品超出了南方的地域性而具有高度的永恒性和普遍性,反映了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并表现了作者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
其他文献
英语被动语态中,句子主要语法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得到调整,动作执行者的作用得以淡化。其背后的运作机制成为各研究的重点。然而,相关定性研究缺乏数据的进一步支撑,对专门用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英语的概念提出以来,中国英语研究已经走过了三十多个年头。在这三十年中,中国英语经历了从概念提出,到批评质疑,再到确定身份并最终呈现多元发展的历程。值
本文在“忠实对等”视阈下从四个方面对约翰·邓恩诗歌的汉译进行讨论,即约翰·邓恩诗歌的汉译中对等的理解、风格、用韵和文化迁移,旨在探求怎样能够更加理想、完美地再现原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