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中晚期德意志乡村组织的变迁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erywherec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组织,是指由村社和庄园构成的地方管理单元。中世纪中后期,德意志国王的权威自亨利四世时代开始逐渐下降,导致国王既无财力,又无权威向地方派驻官员。与此同时,由于缺乏管理乡村事务的习惯以及领地的分散,地方贵族也没有积极参与乡村事务。这使得村社与庄园在基层社会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中世纪中期是村社和庄园在德意志地区的形成期。一方面,由于北部维京人、东北斯拉夫人和东南马扎尔人的威胁,领主对村庄的武力兼并,教会实力的扩展等因素,庄园在德意志地区迅速建立。另一方面,领主出于征收租赋,管理分散领地的需要;村民出于共同协作的需要,村社也在庄园的框架下逐步发展完善。这种建立从德意志地区的整体来看是不同步的。西部,尤其是莱茵河流域,庄园和村社在中世纪中期已经运行;而在东部,尤其是东拓的区域,德意志人的庄园和村社甚至晚至十二、十三世纪才开始建立并巩固。乡村组织从建立伊始便因西欧经济形势、领主管理方式等因素而存在差异并且不断变动。中世纪中期,也被称为中世纪盛期。在这十一至十三世纪的两百年间,德意志地区的商业逐渐恢复,城市开始兴起,农村社会也经历了恢复和发展,村社在这一时期参与了垦荒,开发林木等活动。十四、十五世纪,西欧进入经济收缩时期,黑死病和战乱带来的人口下降,土地抛荒导致了经济的停滞甚至倒退。由于劳动力的减少,这一时期的农民地位得到提高。面对这种不利于自己的局面,德意志的领主们开始了扩展自身权力的行动。不同地区的领主采取了相异的措施,并且促成了东部和西部德意志乡村地区的不同发展道路。就村社内部而言,村社中的上层农民通过耕种固定地租的土地,参与市场交换乃至从事手工业而积累财富,逐渐成为领导村庄的主要力量。他们在村庄中保有最好的土地,保有庄园中的磨坊、酒馆,并且利用剩余的产品参与市场交换。对内,他们拥有高于一般成员的威望;对外,他们作为村社的代表人物与领主进行协商。与此同时,村社中的贫困人口也逐渐增加,贫富之间的差距加深了村社内部的裂痕,这也是导致1525年农民战争的原因之一。最终,在农民内部的分化和外部的民族国家建设过程中,村社和庄园原先的作用和权威被逐渐削弱了。
其他文献
DL/T 5153―2014《火力发电厂厂用电设计技术规程》将火力发电厂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低压厂用电系统装设单相接地保护的装设范围扩大为所有低压配电回路.本文采用ETAP仿真分析软
煤斗是火力发电厂主厂房中必不可少的构筑物.在比较混凝土煤斗和钢煤斗两种传统结构形式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装配式混凝土煤斗,现场组装方便,工期短,且经济实用,响应了
为运行人员全面掌握长距离越江电力管廊内环境及设备运行情况,通过与现行的城市综合管廊、电缆隧道进行比较,研究了长距离越江电力管廊的独有特性,根据电力系统网络安全分区,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春秋战国时期,甘宁地区的西戎一支所创的考古学文化--杨郎文化与同时期分布在鄂尔多斯地区桃红巴拉文化之间的互动状况,以及杨郎文化与分布在陇山、关中
学位
太阳能光热资源典型年数据是光热电站设计的关键输入资料,它直接影响光热电站系统参数、运行指标及工程造价.本文对比分析了国内行业标准DL/T 5158—2012《电力工程勘测气象
梅清(1623-1697)原名士羲,后改为清。字渊公,号瞿山、梅痴、雪庐、柏枧山人、敬亭山农。安徽宣城人,宋代诗坛宗匠梅尧臣之后裔。梅清出身宣城名门望族,梅氏自北宋年间诗祖梅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