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碳纤复材板增强钢柱的整体稳定性研究

来源 :清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iey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钢结构屈曲破坏发生突然,造成后果严重,为引发结构破坏甚至倒塌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提高受压钢构件的屈曲承载力是结构技术中一个重要需求。使用复材对钢结构进行增强具有附加重量小、操作便捷等优点,已应用于实际工程。本文提出了预应力碳纤复材板(简称碳板)增强钢柱抗屈曲技术:首先将碳板锚固于钢柱两端,然后人工撑出碳板施加预应力,形成增强体系,该增强体系在钢柱受压过程中提供水平支撑力,从而抑制其整体屈曲的发生。该技术可直接应用于新建结构,也可应用于加固既有结构,且增强效果显著、无锈蚀隐患、施工便捷。应用该技术可使外形细长的钢柱获得高抗压承载力,从而满足高层、大跨等建筑方面的需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工作包括:(1)提出并发展了预应力碳板增强钢柱抗整体屈曲技术。设计并完善了增强体系的构成与施工工艺。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研究了预应力碳板增强钢柱的几何初始缺陷,发现增强体系可使钢柱几何初始缺陷显著减小,并分析解释了其机理。通过长期监测研究了碳板预应力损失,其主要由材料松弛、温度变化和碳板端部滑移产生,实测42天的预应力损失平均为5.1%,且大部分于前17天内完成。(2)进行了3种长细比(105、140、200)的纯钢柱、无顶撑增强钢柱和预应力碳板增强钢柱的轴压试验研究。无顶撑增强钢柱的屈曲承载力提升不明显,而预应力碳板增强钢柱的屈曲承载力提升显著,试验中最多可提高到纯钢柱的2.5倍,其破坏模式通常为对称失稳,但在撑出长度较大时变为混合失稳。(3)进行了3个不同偏心率(1、2、3)的预应力碳板增强钢柱的偏压试验研究。偏压下预应力碳板增强效果明显,且偏心率越大增强效果越显著。偏压试件均发生对称失稳,此后产生上下不对称的变形。凸侧碳板应力随加载不断提高,不存在下降阶段。(4)进行了轴压和偏压工况下预应力碳板增强钢柱的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试验吻合良好。通过255个算例进一步证明了预应力碳板增强的有效性。对撑出长度和初始预应力等关键参数进行参数分析,获得了其对增强效果的影响规律。(5)揭示了轴压和偏压下预应力碳板增强钢柱屈曲发生的原因为钢柱屈服或凹侧碳板松弛,进而提出了4种屈曲情况。确定了最优预应力增强后的钢柱在受压过程中凹侧碳板松弛与钢柱边缘屈服同时发生。由此得到了最优预应力和最高屈曲承载力的计算方法,最终提出了最优增强设计方法并给出设计算例。
其他文献
装配式建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实施环节多,系统中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表明,以现场为重心的建造管理已经不适用于装配式建造,很多不确定因素影响装配式建造的发展,装配式建造还缺乏完善的计划控制体系,存在大量返工风险。因此,从装配式建造全过程的角度出发,研究适用于装配式建造的过程优化方法与返工风险管理体系是很有必要的。论文界定了返工风险,并从供应链、利益相关者和工艺流程的角度全面梳理了
化学位移是核磁共振(NMR)最重要的物理观测量,容易被精确测量,且测量数据的可重复性极高。在某些情况下,化学位移是唯一能够获得的核磁数据。化学位移对结构的变化非常敏感,故能够用来获取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动态信息,由原子精度的化学位移得到的角度和距离约束是用NMR解结构的关键步骤。如何准确预测化学位移是NMR研究中最核心的问题之一。精确的化学位移预测器能够简化繁杂的谱峰指认工作并进一步提高精确度,更重
地震会造成城市内大量建筑破坏,并引发非结构构件坠物、次生火灾等一系列次生灾害,进行科学合理的地震灾害情境模拟,对于地震应急救援和疏散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重点城市尺度建筑倒塌情境可视化和避难场所选址的问题、重点区域尺度次生坠物情境人员疏散的问题以及重点建筑尺度震后建筑火灾救援训练平台的问题,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提出了一种考虑层间位移角和面外加速度耦合影响的建筑填充墙
高平均功率光学增益腔在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用于汤姆逊散射产生高平均通量的X或伽马射线、光腔增强的高次谐波产生、引力波探测、稳态微聚束光源以及聚变能源实验等。本论文的工作聚焦于以汤姆逊散射应用为背景的高平均功率光腔的理论与实验研究。以提高汤姆逊散射所产生光子的平均通量为目标,其要求光腔内激光场具有尺寸约为几十微米的束腰、脉冲长度为皮秒量级,并且具有稳定的几百千瓦的平均功率。为了在汤姆逊散射模
建筑火灾中个体寻路行为研究是建筑火灾群体疏散仿真的微观基础,也是公共应急疏散教育与应急管理的科学依据。如何系统的阐释建筑火灾中个体寻路行为机理并进行定量建模是建筑火灾中个体寻路行为研究的关键问题,但该问题在现有研究中尚未得到很好的回答。本论文阐明建筑火灾中个体寻路行为机理,提出基于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实验的建筑火灾中的个体寻路行为的研究方法,建立定量的建筑火灾中的个体寻
非线性波传播理论广泛应用于大量岩土工程问题。土体的本构关系和几何性质均能引起应力波传播的非线性。在考虑材料的非线性时,波速变化的应力波在介质中传播和相互作用使分析变得复杂。随着计算软件及硬件的进步,有限元法被广泛应用于大量岩土工程问题,也是本文的主要研究手段。空间域无界时,为使波从近场到远场无障碍传播,需在截断边界上添加适当的吸收边界。本文研究了非线性介质动力问题中相应的非线性吸收边界问题。另外,
燃气轮机广泛应用于能源动力工业领域,是实现能源高效转化与利用的高端核心动力装备。气膜冷却则是提高透平进口总温、解决透平冷却问题重要的冷却技术手段。针对下一代先进燃机对整机高性能的要求更为苛刻的现实需求,本文立足于传统加工工艺和增材制造工艺的加工精度对气膜冷却流动传热特性的影响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本文系统总结并提炼了气膜孔加工偏差的几何模型,将不确定性量化方法引入气膜孔几何偏差的研究中,开发了基于PC
新型双钢板组合沉管隧道结构在承载能力、变形能力、抗冲击爆炸性能、防水性能、施工效率等方面表现优异,适用于大型海底隧道。本论文对该结构的弯剪受力机理与局部稳定性能等进行了试验研究、数值分析与理论推导,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完成了16个三点加载抗剪性能试验,研究了剪跨比、含钢率、隔板布置、界面连接、销栓作用等因素对抗剪能力的影响,分析了裂缝发展与应力状态,明确了主要破坏模式与受力特征。(2)完
珊瑚岛礁几乎是我国在南海疆域唯一的陆地国土类型,人造岛礁工程和岛上建筑结构一旦由于地震等自然灾害出现损坏,将对南海区域的经济发展、科研活动和地区安全造成不利影响。本文以岛礁-海水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岛礁-海水系统动力相互作用分析模型,研究了岛礁-基岩场地和岛礁-珊瑚砂场地的地震动场分布规律和地震反应特性。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采用基于声流体有限元法的流固耦合算法对岛礁-海水系统近场模型进
自动驾驶汽车通过智能化技术可有效提升车辆的安全性、舒适性、高效性和经济性,而自主决策能力则是其智能性的核心体现。然而,现有决策系统主要面向低级别智能汽车设计,在高级别自动驾驶应用中存在时空轨迹规划实时性不足、周车行为预测准确性有限、复杂交通流中适应性较弱等缺点,总体性能与人类驾驶员水平差距明显。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以决策系统为研究对象,围绕自动驾驶汽车时空轨迹的在线规划、周车行驶轨迹的长时域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