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学者对公司治理的研究偏重于公司治理理论,而对实证的研究相对贫乏。在有限的实证研究中,绝大部分研究了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因为我国股权划分的模糊性,导致了结论的不确定性。在实证研究中很少有学者考虑生产要素密集度产业间的差异,仅仅从全部样本或行业样本分析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的关系,本文从产业要素密集度角度研究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的关系,以探求不同生产要素密集度产业之间公司治理的差异及其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本文从公司的盈利能力、资产管理能力、偿债能力及成长能力四个方面建立了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用主成分法计算公司绩效的综合评价指标,克服了单一财务指标的局限性。本文按照生产要素密集度将所有样本分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在产业分类的基础上,应用面板数据模型首先对各个产业内部公司治理结构(股权结构、董事会结构和高管激励)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然后将它们与混合样本进行横向比较,对各个产业之间公司治理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各个产业公司治理结构的差异以及回归结果的异同进行了深入分析。本文选取了终极控股股东持股比例、流通 A股比例、股权集中度三个指标来衡量公司的股权结构,从董事会规模、董事会独立性、领导权结构、董事会行为方式和董事会激励等五个方面衡量公司董事会结构,从高管货币性报酬和股权报酬来衡量公司高管激励。研究结果发现,我国公司股权结构和董事会结构已发生积极的变化,但高管激励不足。实证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生产要素密集度产业中,股权结构、董事会结构和高管激励存在差异,并且它们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也不一样,有别与以往传统的研究结论。本文根据终极产权理论,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进行了重新划分,即将股权分为国有终极控股和私人终极控股,实证研究了股权性质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国有终极控股对公司绩效有负面影响,不同的终极控股主体的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也存在差异,它们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也不一样,央企终极控股主体和私人终极控股主体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最大。 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不同生产要素密集度产业之间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差异,并且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不同的终极控股主体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也不同,这对我国目前进行的公司治理改革和国有产权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