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鳍东方鲀支链氨基酸营养生理研究

来源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gerSt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我国北方重要海水养殖鱼类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为研究对象,在研究红鳍东方鲀幼鱼支链氨基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的营养需求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红鳍东方鲀对饲料中支链氨基酸之间可能交互作用的响应,以期阐明红鳍东方鲀利用饲料不同水平支链氨基酸的特点,为红鳍东方鲀配合饲料精准设计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包括四个部分:1.红鳍东方鲀幼鱼异亮氨酸营养需求研究本实验通过研究饲料中不同水平的异亮氨酸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指标、蛋白质利用及血清和肌肉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探讨红鳍东方鲀对异亮氨酸的最适需求量。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晶体异亮氨酸制成6组等氮等脂饲料,各组异亮氨酸的实际水平分别为1.23%、1.47%、1.61%、1.98%、2.17%、2.31%,对初始体重约为(29.00±0.01)g的红鳍东方鲀幼鱼进行10周的喂养试验,每种饲料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鱼。结果表明:随异亮氨酸在试验饲料中含量增加,蛋白质沉积率(PPV)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在1.98%及2.17%组达到最高,显著高于1.23%组(P<0.05);全鱼粗蛋白质含量的趋势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在1.61%、1.98%及2.17%组达到最高,显著高于1.23%组(P<0.05);血清游离异亮氨酸含量随饲料异亮氨酸水平表现为先升高,后达到平台期;随着饲料异亮氨酸水平的增加,肌肉中游离异亮氨酸含量呈现明显的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随饲料中异亮氨酸水平对生长率、饲料利用能力、肥满度、肝体比、脏体比无显著性影响(P>0.05)。以蛋白质沉积率、鱼体蛋白质含量作为评价指标,根据二次回归曲线得到,红鳍东方鲀幼鱼对异亮氨酸需求量为饲料的1.83%~1.96%,相当于饲料蛋白质的4.07%~4.36%。2.不同水平缬氨酸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性能、支链氨基酸代谢相关酶活性及肠道氨基酸和小肽转运载体表达的影响本实验以鱼粉、花生粕和明胶为蛋白源,鱼油和豆油为脂肪源配置基础饲料,在此基础上,添加0%、0.6%、1.2%、1.8%、2.4%、3.0%的晶体缬氨酸配置成半精制实验饲料(实际缬氨酸含量为1.09%、1.52%、2.05%、2.52%、3.14%、3.63%)。以初始体重为(24.7±0.3)g的红鳍东方鲀幼鱼为实验对象,进行8周养殖实验。结果表明:随饲料缬氨酸水平上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质沉积率均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并在2.52%组达到最大值;鱼体粗蛋白含量在2.52%组达到最大值(P<0.05);肥满度和肝体比随饲料缬氨酸的升高呈现出先上升后趋于平缓的趋势,在2.52%组达到最大值;随饲料缬氨酸水平上升,肌肉缬氨酸含量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饲料缬氨酸2.52%组的肌肉支链氨基酸转氨酶(BCAT)和肝脏支链α-酮酸脱氢酶(BCKDH)活性最高(P<0.05),饲料缬氨酸3.14%组肝脏支链α-酮酸脱氢酶激酶(BCKDHK)活性最高(P<0.05);饲料缬氨酸水平过高时不仅显著抑制肠道中性氨基酸转运载体B0AT1表达,也抑制了PAT1、y+LAT2和EAAT3非中性氨基酸和小肽转运载体Pep T1的基因表达(P<0.05)。分别以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作为评价指标,通过折线模型和二次曲线模型拟合得到红鳍东方鲀幼鱼的缬氨酸需求量为饲料的2.42%~2.90%,占饲料蛋白质的5.41%~6.49%。3.不同水平亮氨酸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性能、肌肉和血清游离氨基酸含量及TOR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依次添加0%、0.4%、0.8%、1.2%、1.6%、2.0%的晶体亮氨酸,配置成6组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饲料亮氨酸的实测水平分别为1.93%、2.49%、2.86%、3.26%、3.63%、4.07%。对初始体重为(28.97±0.02)g的红鳍东方鲀幼鱼进行10周养殖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亮氨酸水平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性能、饲料利用无显著性影响(P>0.05);对鱼体化学组成和形体指标也无显著性影响(P>0.05);饲料亮氨酸2.86%组肌肉游离苏氨酸、丝氨酸、甘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组氨酸和脯氨酸含量显著上升(P<0.05);饲料亮氨酸4.07%组血清游离天冬氨酸、缬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和亮氨酸含量显著上升(P<0.05);饲料亮氨酸水平过量显著抑制TOR和S6K1在肌肉中的表达,随饲料亮氨酸含量上升,4E-BP1基因表达水平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饲料亮氨酸水平上升使肠道小肽转运载体基因Pep T1显著下调(P<0.05)。综上所述,尽管饲料不同水平亮氨酸不影响红鳍东方鲀的生长,但是过量亮氨酸会使血清和肌肉游离亮氨酸升高,并抑制肌肉TOR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4.红鳍东方鲀对饲料中的亮氨酸及与其他支链氨基酸拮抗作用的研究本实验以支链氨基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适宜水平组为对照组,设计饲料低亮氨酸水平组,记作Leu-L;高亮氨酸水平组,记作Leu-H;高异亮氨酸水平组,记作Ile-H;以及高缬氨酸水平组,记作Val-H。对初始体重为(24.2±0.3)g的红鳍东方鲀进行8周养殖实验。结果表明:饲料支链氨基酸含量过高对红鳍东方鲀生长和饲料利用无显著影响(P>0.05),Leu-L组与Leu-H组生长性能无显著性差异(P<0.05);鱼体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Leu-H组肝体比和肥满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Val-H组肌肉的硬度、粘附性、弹性和胶粘性有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料高亮氨酸、异亮氨酸或缬氨酸组,肌肉和血清中剩余2种游离支链氨基酸含量没有显著下降(P>0.05);与其他组相比,对照组肝脏支链α-酮酸脱氢酶(BCKDH)和支链α-酮酸脱氢酶激酶(BCKDHK)活性更低(P<0.05);饲料过量亮氨酸或过量缬氨酸均可以显著激活TOR信号通路(P<0.05);与其他组相比,对照组和Leu-L组肠道氨基酸转运载体和小肽转运载体转录水平更高(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亮氨酸水平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无显著影响,红鳍东方鲀对饲料不同亮氨酸水平有较高耐受性,对支链氨基酸交互作用的分析表明支链氨基酸拮抗作用不明显。
其他文献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为我国重要的经济水生动物,近年来由于细菌病毒等的危害,给养殖业带来巨大损失,因此研究中华绒螯蟹免疫相关基因,对探索中华绒螯蟹疾病防治方法具有重要意义。Peroxiredoxin(Prx)为抗氧化蛋白超家族的一员,在于真核和原核生物中普遍存在,并于先天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PCR等技术从中华绒螯蟹肝胰腺中克隆获得了EsPrx和EsPrx4的
加州鲈(Micropterus salmoides)肉质嫩,生长快,适应广,是我国重要的养殖品种之一。而病害成为制约其产业发展的因素之一。镰刀菌(Fusarium)分布广泛,能侵染各种植物、人类和水产动物等。鱼类在体表损伤或处于不良养殖环境时,容易感染镰刀菌,发病迅速,致死率较高,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方法。因此,有必要开展镰刀菌病的研究。2019年7月,某循环水室饲养的加州鲈头部
泛滥性平原湖泊是世界上物种最丰富和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长江中下游湖泊众多,多数浅水湖泊通过通江河道与长江干流保持水文连通,形成江湖复合生态系统,生物生产力极高。近年来,为了满足人类发展需求,建闸修坝、围垦湖泊、水质污染、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干扰严重,造成江湖阻隔、生境破碎化、水生环境破坏等问题凸出,湖泊生态系统功能和渔业资源显著下降
长江下游苏通江段地处感潮区,受潮汐作用强烈,水文环境特殊,是长江洄游型刀鲚的必经洄游通道,同时该江段拥有多沙洲、浅滩分布,具有独特的干流-沙洲生境。为了解苏通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的时空分布概况和该特殊生境下苏通江段的两个主要沙洲(长青沙和民主沙)仔稚鱼的群聚特征,本研究于2018~2020年每年5~8月对该江段共累计进行84天的早期资源调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长江苏通江段鱼类资源组成分析显示:调查
脊柱畸形是鱼类集约化养殖的主要疾病之一,异常的脊椎发育可能会影响鱼的运动和捕食,导致生长速度减慢和对疾病的高度敏感性,严重的脊柱畸形也可能导致鱼类死亡。卵形鲳鲹是我国华南沿海一种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其骨骼畸形率可超过30%,椎体融合发生率可达37.4%。卵形鲳鲹生长和发育对水温有很强的依赖性,不适的温度会诱导骨骼畸形的发生。然而,骨形成分子调控途径内容仍然未能被理解与掌握,尤其在鱼类中的研究较少,
恩诺沙星(Enrofloxacin,ENR)为第三代人工合成喹诺酮抗菌药,为兽医专用抗菌药,因其高效的抗菌能力被广泛运用于水产动物疾病的治疗与预防。随着集约化沉水植物养殖日益发展,高密度的养殖模式使得恩诺沙星等抗菌药使用量剧增,导致水体不断蓄积残留的抗菌药,最终随养殖尾水进入自然水域。养殖尾水中抗菌药残留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如何净化养殖尾水中的抗菌药物已成为水产养殖业的重大难题。沉水植物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sensis H.,以下简称河蟹),又称大闸蟹、河蟹或螃蟹,营养丰富、肉味鲜美,经济价值较高,是我国特有的淡水名优品种和出口创汇水产品,历来就是百姓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深受消费者青睐。近年来,河蟹的养殖区域不断扩大,北至黑龙江省、南至两广地区,养殖模式不断创新且产量日益增大,但由于其上市时间集中、供应期较短,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如何延长河蟹的上市周
本论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一是研究盐度骤变对金钱鱼幼鱼鳃线粒体丰富细胞形态结构变化及其渗透调节机制影响;二是研究不同盐度对金钱鱼幼鱼鳃线粒体丰富细胞形态结构变化及其渗透调节机制影响;三是研究盐度对金钱鱼幼鱼鳃Na+-K+-ATPase酶活及Na+-K+-ATPaseβ基因的表达分析。探究金钱鱼幼鱼在不同盐度的急性和慢性胁迫下的渗透调节作用。1.盐度骤变对金钱鱼幼鱼鳃线粒体丰富细胞形态结构的影响外界盐
在水生态系统中,研究鱼类种群参数、食物网营养结构和生态位特征,对资源利用评估、湖泊生态管理等意义重大。本研究在太湖竺山湖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定点采样,选择优势小型鱼类,运用ELEFANⅠ和LBB两种方法对其种群参数和利用状况进行了评估,并分析了浮游动植物等食物源与鱼类之间的关系,讨论了主要小型鱼类的营养、空间和时间生态位的宽度与重叠,为评估竺山湖水域渔业资源的利用情况提供参考,以及为渔业管理提供支持。
嗜冷黄杆菌(Flavobacterium psychrophilum)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该菌主要感染鲑科鱼类并引起细菌性冷水病(Bacterial coldwater disease,BCWD)。自1948年从北美患病银鲑(Oncorhynchus kisutch)体内分离到嗜冷黄杆菌以来,已在欧洲、南美洲、亚洲、澳洲等世界各地的集约化鲑鳟鱼主养区分离到该菌,可见其流行和传播范围之广。嗜冷黄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