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桩基础作为工程实践中的基础部分以其具有的承载能力大、稳定性好、沉降量小等特点受到高度重视。桩基础的稳定会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然而由于土体之间的性质存在着较大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桩基础作为工程实践中的基础部分以其具有的承载能力大、稳定性好、沉降量小等特点受到高度重视。桩基础的稳定会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然而由于土体之间的性质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和桩基础的设计理念不同,使得桩基础与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得尤为复杂。桩-土-承台之间的相互作用仍有诸多地方需要完善。桩-土-承台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分析中较多基于连续介质力学研究方法。然而土体作为一种离散不连续介质,采用基于连续假设的分析理论弱化了土体本身所具有的颗粒离散属性。土体颗粒之间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变形协调,相邻两个土体颗粒之间的运动存在一定的差异。而离散元分析方法符合土体的这些属性。但是当针对结构大,颗粒需要细分的情况,离散单元法的不足之处也表现的非常明显。面对较多的颗粒时程序无法高效地完成计算。采用耦合的方法将离散元与其他数值方法结合起来,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计算效率,扩展离散元法的应用范围。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简述了桩基础的作用、设计理念和常用的理论、试验、数值模拟分析方法,同时对离散元在桩基础工程中的应用和离散-连续耦合方法的发展状况做了简单的概述。(2)对离散元及分析软件PFC3D的工作原理、基本假设、分析方法等与本文相关的方面做了简单的介绍。(3)采用离散元分析软件建立不同承台尺寸、桩截面边长、桩长的桩基础模型和不同摩擦系数、孔隙度的土体模型,分别探讨不同的桩基础模型和土体性质的改变对桩-土-承台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对模型施加竖向荷载,控制沉降速度,分析桩基础在沉降过程中的桩端阻力、桩侧摩阻力、承台阻力和施加总荷载的变化规律,研究荷载在土体颗粒之间的传递特点,土体颗粒的运动特点,土体应力及孔隙度的变化规律。(4)采用离散-连续耦合的方法研究桩基础的受载沉降过程。
其他文献
双边多齿开关磁链永磁直线电机(MTFSPMLM)具有推力密度大、次级结构简单、长行程时低成本等优点,但是由于研究时间较短,电机很多特性仍有待发掘,目前暂无成熟的商业运用案例。根据其结构特点,可以用于直线运输、电磁弹射、数控加工等领域。本文首先对单边MTFSPMLM的结构特点、运行原理和数学模型进行介绍说明,建立了电磁性能有限元仿真模型,分析了空载和负载情况下的推力性能、法向力和反电动势等。随后,针
以分布式电源为发电单元的微电网的研究已然成为新能源研究的热点之一。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已经建成了微电网的示范性工程。微电网分为直流微电网、交流微电网和混合微电网,本文提到的微电网指的是交流微电网。为了实现并网模式和孤网模式下稳定高效地运行,微电网中的逆变器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将接口变流器等效为带有内阻抗电压源的下垂控制方法是兼顾多模式微网运行的常见控制策略。并网模式中,微电网通过静态开关与
肥皂膜水洞具有理想的二维流动特性,为研究二维流动现象提供了一个方便的实验平台。为了研究小雷诺数下的二维不可压缩流动,研制了水平肥皂膜水洞装置。该装置可以在水平段稳定
我国近几年来水利水电建设迅速发展,高拱坝是坝体较薄的高次超静定结构,对外界气温和水温的变化比较敏感,温度应力比其它种类荷载产生的应力的总和还要大。因此,对高拱坝的温度应
结构拓扑优化是近年来结构优化领域内的一个热点,被公认为是最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之一。由于拓扑优化相对于尺寸优化和形状优化能给工程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已经广泛应用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到计算机应用的各个领域。网络的优势在于资源共享、远程通信及提高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因此,通过网络集中管
专用列车信息作为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基础信息,对交通策略的制定,列车的安全驾驶,驾驶信息的获取,以及特种车辆的安全性、可靠性检查等基础数据源的提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煤、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能源危机成为人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而太阳能、风能等能源的可再生性给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分布式发电迅速崛起,然而由于新能源的随机性和间歇性,分布式发电向传统电网接入成为新问题。一些科学家提出将这些分布式新能源与一些储能单位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控制,因此产生了微网的概念。微网的稳定运行离不开合理的控制技术,因此对微网中微源控制的研究十分有必要。微网中微源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