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龙区间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是黄河流域粗泥沙主要来源区,也是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重点区域。2000年以来河龙区间河流输沙量锐减,为了探究河龙区间泥沙变化特征及减少原因,本研究选取侵蚀性降水、主汛期侵蚀性降水、径流模数、输沙模数等指标,采用Pettitt检验、有序聚类分析法、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河龙区间1956-2015年气象和水文序列进行趋势突变以及周期性分析。采用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冗余分析(RDA)等方法对气候变化与流域水沙响应关系进行分析。基于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确定了河龙区间坡面措施的减沙贡献率,进一步构建淤地坝拦沙贡献率计算模型,确定了沟道措施的拦沙贡献率。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阐明了河龙区间1956-2015年气象和水文序列的变化趋势。河龙区间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但不显著(p>0.1);年径流量与年输沙量均呈极显著减少趋势(p<0.001)。河龙区间年输沙量突变年份为1979、1999年。依据年输沙量的突变检验,并结合前人研究,划分1956-1979年为T1时期、1980-1999年为T2时期、2000-2015年为T3时期。(2)分析了河龙区间典型流域的降水-径流-输沙变化关系。在年、汛期(6-10月)、主汛期(7-8月)三个时间尺度,大理河流域径流-输沙、降水-径流呈显著(p<0.05)线性正相关。径流-输沙关系从年到汛期,再到主汛期尺度,决定系数一直增加,相关性不断增高。不同时间尺度降水-输沙线性回归的斜率变化较小,显示出降水对输沙的影响没有明显的变化;主汛期内的侵蚀性降水-输沙关系优于其他时间尺度的,其中2003-2015年的侵蚀性降水-径流的决定系数(R2)最高,拟合效果好。(3)明确了人类活动是河龙区间输沙量减少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对流域输沙量减少的贡献率均大于降水,各流域输沙量突变之后,人类活动对流域输沙减少的影响占主导作用。1956-2015年间,河龙区间以及各支流降水变化对流域输沙量减少的贡献率范围是0.58%-41.3 1%,人类活动对输沙量减少的贡献率为58.69%-99.42%,平均贡献率达82.45%。(4)量化了河龙区间梯田、植被以及淤地坝等水土保持措施减沙贡献率。2000-2015年间,河龙区间梯田减沙幅度呈逐年增加趋势,从14.02%增加至25.99%。受植被和梯值为3.21亿t。1956-2011年间,河龙区间淤地坝逐年拦沙量变化于0.04-3.91亿t,多年平均拦沙量为1.31亿t,累积拦沙量为73.12亿t。与基准期T1(1956-1979)相比,T3时期(2000-2015)植被和梯田平均减沙贡献率分别为54%、17%,淤地坝平均拦沙贡献率为17%,水库拦沙和引水取沙合计贡献了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