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傈僳族的迁徙既为傈僳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是其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同时对其社会文化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鉴于此,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发生在历史短时段和长时段的迁徙活动如何作用于傈僳族生存空间的移动、伸张,乃至于大扩散。短时段迁徙,是指傈僳族起义失败或战事失利导致的规模较大、距离较远的迁徙。长时段迁徙,则是指生态压力和生活需求引发的规模较小、距离较短的迁徙。短时段迁徙是历史性迁徙,亦是傈僳族生存空间骤然发生大幅度移动的根本。长时段迁徙是生计性迁徙,亦是傈僳族生存空间不断发生小幅度移动的根本。前者依托于后者,迁徙方向是走向已有一部分傈僳族生存活动的区域。后者借助于前者,走向是傈僳族生存空间可以继续扩展的地区。有关短时段历史性迁徙和长时段生计性迁徙的讨论,还涉及到傈僳族在迁徙前后与其他民族发生何种关系以及不断迁徙的经历如何嵌入傈僳族共同心理的问题。本文的研究基于对相关中外文文献和口承资料的系统梳理。中文文献包括史部类、经子集类、档案、地方志、见闻录、碑文、政府公文、老报刊、各类译文以及20世纪中期前后的少数民族调查资料;外文文献包括境外学者著作和外国人在滇西传教的文献档案;口承资料取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陆续刊印的傈僳族史诗、祭祀古歌、口碑经文,以及滇川文史机构收集的口述史资料。本文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绪论部分主要阐述研究现状、研究方法、资料来源、相关定义、既往研究与本研究的关联以及本研究的基本观点。第一章,讨论汉唐至明代傈僳族先民的迁徙史。氐羌在从甘青到川滇空间移动的过程中,逐渐分化形成了包括傈僳族先民在内的彝语支各民族,明代傈僳族先民进入怒江流域,获得相对独立的政治、经济、文化空间,逐步发展成为单一民族。通过对其叙事史诗的分析,从中找到了作为前无文字民族的傈僳族先民在历史长时段内频繁生计迁徙的蛛丝马迹,补充了既往总是强调其服从统治的迁徙动因,并尝试从傈僳族主体性视角呈现傈僳族迁徙的心灵史。第二章,分析清代傈僳族几次大起义与大迁徙的关系、傈僳族生计方式与小规模频繁迁徙的关系。清代的傈僳族顺着怒江,从上游到中下游迁徙,并向缅甸方向扩散,分布的地理空间明显扩展,与其他民族的关系也变得更为复杂,这一时期傈僳族的迁徙动因呈现出战争、镇边、起义以及生计诸多综合因素的多元叠加。历史文献从他者的视角记录迁徙的过程及其外在动因,本章通过对傈僳族歌咏唱词的分析,提出傈僳族修桥和建房等日常生活经验有益于傈僳族的迁徙与扩散,从主位的视角解释了迁徙的内在动因和主体感受,这是其迁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章,探讨民国时期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军政格局和社会经济变迁,尤其是基督教布道网络对傈僳族的继续迁徙以及对傈僳族成为一个跨境民族的深远影响。民国时期傈僳族基本形成了现代傈僳族的地理分布东起中国四川西南,经云南西南部山区,一直到缅甸北部、泰国北部、印度伪“阿鲁纳恰尔邦”,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结语部分一方面重申本文提出的傈僳族迁徙多元动因说,以此评述有关东南亚山地民族迁徙史问题上的无政府主义学说;另一方面以傈僳族迁徙经历和迁徙文化的密切关联之总结,重申傈僳族迁徙史的撰写需要纳入心灵史概念,和呈现傈僳族主体性表达的口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