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檀香刑》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力作之一。自2008年发表以来,引起了文学界的热议。该小说英文版由美籍汉学家葛浩文于2013年翻译出版,随后在国外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也成了翻译界的研究选题。目前学术界对小说中文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莫言及其叙述特点、美学效果上,但对葛浩文及该小说英译本的研究寥寥无几。生态翻译学的出现为该小说英译本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生态翻译学由胡庚申于2001年正式提出,该理论是跨学科研究的成果,它将生态学和翻译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进一步揭示翻译的实质。生态翻译学以译者为中心,将翻译视为一个译者不断适应和选择翻译生态环境的过程。本文以《檀香刑》为研究文本,用生态翻译学这一新兴理论对其英译本进行研究分析。本文从介绍原作、原作者、译作、译者及其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出发,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工具,用“三维转换”理论分析葛浩文如何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适应与选择。在语言维上,葛浩文再现了猫腔的音韵美,生动的体现了原文各种修辞的精髓,并体现了高密方言的豪迈;在文化维上,葛浩文在对文化意象的传播上主要采取保留为主的方式,真实体现了原著内容;在交际维上,葛浩文以达到交际意图为目的,通过对词句的甄选,完整反映了各个主要人物的不同个性。中西方文化差异明显,葛浩文以推广中国文化为目的来翻译此书,再现了原著内容,保留了原著的语言风格,达到了最高的整合适应度。本文通过生态翻译学对《檀香刑》英译本的分析,反映出译者做出适应与选择的过程,从而证实了以译者为中心,以适应和选择为生态范式的生态翻译学的可行性;同时希望提高翻译界对葛浩文译品及其翻译风格的关注,从中获得启发并进一步把中国文学带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