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经历了30多年复杂的政策演变,但至今为止仍是整个农村改革发展中十分薄弱的环节。当前,农村改革发展已进入制度创新的新阶段,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步伐,构建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成为下一步农村改革的重要话题。同时,在我国的经济建设过程中,农业部门不仅为国有经济体系提供了大量的农业剩余,而且为其他经济成分的发展提供了大量低成本的劳动力和其他资源,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多年来的持续、过度透支最终使得“三农”问题演变成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最大瓶颈。中央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2004年以来的历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把目标锁定在“三农”主题上,然而,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表明,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的战略目标,离不开农村金融提供的资金支持。而制度健全、功能完整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是实现农村金融支农的有力保障。金融是经济的中心,农村金融作为现代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三农”问题,有效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现阶段,由于我国的农村金融受到政府、金融机构和外部环境等多种力量的制约,表现出严重的金融抑制。主要表现为农村金融供给机制不健全,资源分配不公,正规金融供给不足,商业性金融在农村金融领域内的功能严重弱化,政策性金融功能不全,合作性金融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难以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变化,非正规金融所具有的制度缺陷也严重影响了它金融支持作用的充分发挥。所有这一切,都需要从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今天的农村金融制度安排,要从根源上把握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的方向,创新农村金融制度,加速金融深化,推进农村金融市场良性发展。本文期望提出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来推动金融理论界和金融实际工作者更进一步关注农村金融制度安排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充分运用实证分析、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等研究方法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对农村金融制度进行详尽剖析,首先概述了农村金融发展理论,然后,对金融与金融制度,农村金融制度与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农村金融问题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接着,深入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制度的存在的严重供需失衡问题及原因。最后,借鉴日本、美国、印度的农村金融制度发展经验,并针对我国实际提出了构建和创新我国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对策,即从农村金融组织制度、农村金融政策扶持制度、农村金融服务制度等方面构建一个完整意义的现代农村金融制度体系。本文在分析农村金融组织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主要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相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现实,沿用了与城市金融相对应的“农村金融”概念。从农村金融市场上的融资活动看,农村金融可划分为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从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角度,又可以把农村金融组织分为正规金融组织和非正规金融组织,由于不同性质的金融组织获取的信息来源渠道不同,从而其融资的效率是有差别的。信息不对称是影响金融市场运作效率的重要因素,构成了正规金融组织撤出和难以进入农村经济的主要障碍。(2)研究了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改革的历程,指出取缔农村合作基金会、商业性金融组织大规模撤出农村,农村资金大量流出农村经济,造成的后果是金融组织体系与农村金融需求主体之间信息沟通的严重阻隔。从历史的角度看,解决“三农”融资困难的策略应该是通过构建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满足各种类型的农村金融需求。(3)若存在较完善的信息沟通机制,就可以较好的挖掘农村金融需求主体中有效金融需求,缓解“三农”融资困难。但是,农村信息传播不畅通,致使农户收入出现较大的不确定性,这样农民家庭信贷需求是不完全有效的。通过分析乡镇企业的融资情况发现,乡镇企业在发展上所面临的巨大融资困难问题,信息不对称和金融压抑是主要原因,其中前者是首要原因。(4)借鉴其他学者的研究思路,即使将正规金融组织的金融供给和非正规金融组织的金融供给都考虑进来,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相比仍处于供不应求的失衡状态,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供求缺口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得两个相对隔离的市场上的信贷活动表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非正规金融组织由于具有信息优势,所以在发放贷款时,可以通过不同的利率来区分不同类型的农户,并倾向于选择市场型农户开展业务;正规金融组织也具有向市场型农户发放贷款的倾向,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利率非市场化的影响和作用,所以正规金融组织不能够运用差异利率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农户。(5)通过研究信号传递模型,从金融组织的立场出发,将信号传递机制设计成信息甄别机制,就可以有效降低逆向选择问题的发生。通过将监督机制纳入信贷合同的设计中就会加大对信息的依赖程度,发现农户获得的产出份额与监督信号在信贷合同制定中是相互关联的,这样就可以有效缓解道德风险的发生。(6)世界上某些国家通过构建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解决金融供给主体与金融需求主体之间的信息沟通障碍,较好的满足了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的需求。多数国家将农村金融组织区分为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和小额信贷组织,其中,农村金融组织多元化、信贷渠道多样化,是美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主要特色;合作金融是德国农村金融的主体;日本农业金融既有强大的农协系统的合作金融,又有政府办的政策性金融,两者相辅相成;印度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是发展中农业国的代表,该国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非常发达。通过对这些国家农村金融进行研究,得出适合中国自己国情的农村金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