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70年代,费尔逊与斯潘思提出“共享经济”概念。随后,概念不断发展。近年来,共享经济不只是学术表达,更是引人注目的商业现象。国内关于共享经济的研究,侧重于对发展现状的描述性分析,缺少对共享经济机制和原理的探讨,且视野较为狭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共享单车展开,缺乏对其他共享经济产品的比较分析。眼下,曾经的共享宠儿——共享单车,相关企业经营举步维艰,共享经济市场面临洗牌与重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界的研究热情。本文认为,共享经济成功的关键在于,产品获得以基础结构和基本制度共同形成的基础制度支持;与此同时,产品在市场中通过成功的商业运营实现一定的供给优势。二者共同构成共享经济发展的因素——制度和市场。进一步的观点为,不同的产品对于制度和市场的依赖程度有别。共享单车表现为对制度和市场的强依赖——既依赖制度基础(且需要制度的持续供给),又强调市场优势;与之相对,“街电”这一共享产品则只需要在现有制度基础上,通过商业运营占有一定的市场规模即可实现有效运营。论文探讨了共享经济所依赖的制度基础内涵和产品经营所需的市场条件,随后以OFO和街电为例,展开案例比较分析,探究产品视角的“共享经济”运营发展模式。本文根据“制度”与“市场”强弱设置了矩阵图,市场为横轴,制度为纵轴,将共享经济产品的发展情况分为4种不同的情况,明确不同的共享经济产品对制度和市场的不同要求及其对产品产业发展的影响。本研究从理论层面阐明了共享经济发展的制度与市场要求,制度层面,“共享”强调的是产品获得制度基础的有效支持;市场层面,“共享”强调的是产品具有一定的市场规模后使得消费者可以便利消费。问题在于,对制度基础的强依赖意味着受制于制度环境,这也是为何一些对制度环境呈现较低依赖度、在市场上又不必高度排他的共享产品反而更容易取得成功。本研究通过对共享经济影响因素的剖析,旨在为宏观层面的共享经济政策规制和微观层面的市场运营提供政策视角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