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伦理意蕴——寻求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共识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hai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类科技与文明的发展,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环境问题凸显,迫使人们不得不认真反思:人与自然到底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如何才能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怎样才能为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出路?学者们众说纷纭,大体可分为两大派别: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者认为,人是自然界中唯一具有理性的生物,只有人才是价值的主体,人只对人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非人类中心主义者则主张将道德义务和伦理关怀的范围扩展到动物、所有生命乃至整个生态系统。从表面上看,两大派别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各自都有合理的论据及其各自理论局限: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肯定人的生存和存续问题,包涵人的福利,具有自然基础,并且唤醒了人的主体意识,把人从自然的奴役中解放出来;非人类中心主义把道德关怀的范围扩展的自然领域,开拓了人类的伦理视野,突出了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有助于提升人的道德境界。但是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中心主义均割裂了“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的内在联系和统一,割裂了人与自然的本质联系,要么“重人轻物”,要么“重物轻人”,它们不能为当今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出路。   笔者认为,在实质上,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所拥有的思维取向都是相同的,即都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反思,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非人类中心主义,其理论归宿最终都要落实到环境保护上去,这就为我们汲取二者的合理性,寻求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共识提供了可能性与必要性。目前在理论层面,两派学者们都赞成人和非人类存在物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人的生存离不开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离不开生物的多样性。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特别是狭隘的集团利己主义是环境问题的深层根源。人是地球上唯一的道德代理人,能够从道德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并用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人必须要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在法律层面,人类中心主义者与非人类中心主义者都坚持环境保护的立场,主张将环境理念贯彻到政策和法律中,各国应建立相应完善的环境法律、法规以指导实践。因此面对日益严峻的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我们要积极寻求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共识,求同存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留下一个适合于后代居住的地球。
其他文献
丹科2151是丹东农业科学院以自育系丹717为母本,自育系丹598为父本组配而成的玉米单交种,各级试验示范结果表明:丹科2151比现在应用品种增产5%,具有多抗各种病害,抗倒伏,适应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本文主要运用比较的研究方法,将人性论放在社会时代背景、哲学基础及性论的发展历程上进行梳证,通过对荀子与董仲舒人性理论的比较,了解中国传统人性理论的利弊,为传统文化的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