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大批工人下岗,为保证下岗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我国开始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迄今为止,城市低保制度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通过党和政府的努力日益完善。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实现了质地飞跃,与此同时,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城市贫困问题日益凸显。新时代背景下,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离不开各项社会政策的支持与保障。城市低保制度作为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核心制度,在满足人民生活基本需要、促进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计划节点的逐渐逼近,以及党和政府对贫困问题的高度关注,城市低保作为最后一道安全网,在脱贫攻坚阶段具有兜底作用。正是基于上述背景研究我国城市低保的减贫效应,力争为城市低保制度的完善和缓解城市贫困贡献一份力量。文章首先借助历年统计年鉴数据,从低保覆盖率、救助对象人员分类、救助充足性和资金来源四个角度阐释我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与总体概况。继而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数据,探索城市贫困家庭的共性特征,重点测度我国城市低保制度的减贫效应。主要借助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数据,分别以国际贫困线、低保线和相对贫困线作为贫困标准,通过分别比较总样本、低保样本和应保样本这三个组群在低保救助前后FGT指数的变动情况,全面评估城市低保的减贫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城市低保对低保样本的减贫效果较为显著,但对应保样本和总样本的减贫效果并不理想;随着贫困标准的提高,城市低保的减贫效果逐渐降低。在分析城市低保减贫效果的基础上,可以从瞄准有效性和救助充足性两个维度阐释影响城市低保减贫效果的机理,发现城市低保存在相当的瞄准偏误且救助充足性不足。最后针对研究发现的问题提出提高城市低保减贫效果的具体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