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如归》是德富芦花第一部长篇小说,笔者想通过《不如归》这部作品来研究德富芦花的审美意识。小论试图通过对人物形象和服装的分析来窥见芦花传统的审美意识,并且通过分析小说中多次出现的海边的情景,来论述作家对自然的审美意识。首先,通过浪子的形象能够看出作者的审美观。德富芦花创作了一个身穿和服并患有肺结核的古典美人的形象。浪子因为疾病而显得越发美丽。在日本的文学史上,美女通常和疾病是有紧密的关联的,在日本的古典文学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纵观小说全篇,疾病一直贯穿始终,这说明作者深受日本传统审美观念的影响。而另一方面,作者创作这样的一个形象也是因为他受到了西方哲学和美学的影响。从17世纪到19世纪,西欧的很多学者认为健康的身体代表着性欲旺盛,因此是罪恶的根源,而病弱的身体就是少有性欲,因此是纯洁的象征。肺结核在《不如归》的时代是不治之症,因为知道这种病会被传染所以引起了人们的恐慌。浪子在逗子疗养,基本上不与外界接触,甚至连和自己丈夫见面的机会都很少。加上浪子总是穿着淡色的和服,并且很少有装饰,更衬托出她高尚的情操。这样的装扮,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浪子含蓄、谨慎的样子。作家塑造的是一个纯洁、品德高尚、并且天生丽质的美女形象。而反面人物丰子很胖,给人一种过于健康的感觉,身材明明有缺陷却经常穿得非常华贵,让人感觉到厌恶。在小说中,女性美与道德之美密不可分。而道德美在传统美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不如归》创作的时代背景是明治维新时期,新政府沿袭了旧政府的政策,倡导儒教道德,禁止民主运动,因此并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根基。在这种政治背景下,人们的审美标准深受传统的影响。作品中的浪子,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守礼的妇女形象。而奉行这种处事原则的女人,正是传统道德所肯定的女性形象。浪子为了维持家庭和睦,对待任何不平等的待遇都忍气吞声,从来不多言多语,让人十分怜惜。《不如归》中最引人注意的当然还是主人公的病弱之美,德富卢花虽然继承了日本的传统手法,采用了“佳人薄命”的表现形式,但是在作品中凸显了时代性。《不如归》中的人物正处于这一阶段。德富芦花深切地感觉到了这一时代特性。他周围的人很多都得了肺结核,并且相继死去,这对他来说是个很大的打击,这也成为他创作这部作品的重要因素。他在逗子的别墅居住的时候,恰好听到信子的故事,成为他创作的契机。于是,时代的疾病——肺结核在作品中出现了。芦花在创造了一个身患肺结核的女性形象的同时,也将肺结核浪漫化了。因为作品的主线是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所以当女主人公得了这不治之症之时,就进一步增加了故事的悲情性。笔者认为在同一时代虽然也有一些其它的以肺病为主题的小说,却不象《不如归》这样有广泛的影响,原因即在于此。对于有关海的情节描写,笔者认为是作者对自然的崇高之美的赞颂。首先,海是具有抚慰人心的力量的。海是一种信念,它传达了浪子和武男的感情。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浪子忘记了俗事,被赋予了爱的力量。在这时,海边的场景展现的是病身厌世的女性在自然中寻找慰藉的姿态。浪子是不幸的存在,没有让自己幸福起来的力量。海代表自然的力量,因为气势汹汹所以难以抵抗。于是出现了后来在海边自杀的情景。此时,海底已不是通向死亡的象征,而是通往自由的道路。自然有不可抵抗的力量,因此让人敬畏,并且让人想要追随,以至于将自己的灵魂寄托于自然。结核病是不可控制的外因,因为受到当时医疗条件的限制,这种疾病是不可治愈的,所以这种病也成了不可抗拒的外力。当这种外力过于强大时,浪子将自己的身心投入到自然当中去,这更显示出自然的无穷力量。浪子和武男的心投向了自然的力量,自己的命运也被自然力所支配。自然,正是有这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才更加表现出它的崇高感。总而言之,此时的芦花认为自然的美是具有崇高性的。